- 新媒體時代黑龍江省傳統手工藝類2022-11-16
- 良渚器物紋飾文化符號的轉化與數2022-11-15
- 從相對性思想看莊惠思想差異2022-11-15
- 《鄭氏規范》的孝義教育思想研究2022-08-23
-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士兵文化學習考2022-08-23
- 新時代大學生對德孝文化的繼承與2022-08-22
- 大灣區多語種政府新聞標注語料庫2022-08-18
- 21世紀英美主流媒體對浙江形象報2022-08-18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線上觀看115部非遺紀錄片
今天是第17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業務指導下,國家圖書館聯合全國182家各級各類圖書館舉辦“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四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顧展”系列活動及2022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講座月”活動,活動旨在聯合社會各界深入了解和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據悉,6月10日至7月10日,“年華易老,技·憶永存——第四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顧展”在國家圖書館總館北區二層大廳開展。
活動的線下展覽采用展板形式,以“國際公約、我國法律和政策中的記錄工作”“什么是非遺,為什么保護非遺”“記錄非遺的意義”“記錄工作的歷程”“記錄工作成果展示”“相關統計和照片墻”“圖書館中的非遺”“未來展望”為主要版塊,結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的工作方法,將記錄工作中積累的圖片、相關情況介紹、口述史料、影像資料進行回顧性展示。

為便于更多公眾參與此次活動,國家圖書館于6月10日在國家圖書館官網非遺傳承人記錄成果線上展示專區(ich.nlc.cn),發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優秀成果紀錄片共計115部。
據了解,115部紀錄片均為2015年以來,由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驗收完成的8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項目中的優秀成果,涉及題材和主體對象豐富多樣、拍攝創意和技術手段新穎特別,其中20部為首次發布。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受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委托,從2015年開始承擔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的學術咨詢和驗收工作,并于2018年起連續三年舉辦非遺展映月系列活動,集中展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的成果,今年已舉辦到第四年。
在非遺紀錄片的驗收過程中,評審專家們認為,這些紀錄片除具有較高的文獻及研究價值外,也兼具藝術價值與傳播價值。展映以“故事故人”“樂舞多情”“匠心致美”“天人和合”四大單元15個主題,覆蓋了十大非遺的類別,整合了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中具有較高藝術性和傳播性的綜述片,通過傳承人非遺實踐、傳承教學和口述采訪等影音內容展示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生活環境、成長經歷和技藝習得、教學、傳承的歷程。通過觀賞影片,觀眾不僅能領略到非遺傳承人的技藝和風采,還能了解到非遺根植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所煥發的魅力和風情。


最新發布的非遺紀錄片
國家圖書館介紹,今年的活動首次以業界聯動形式舉辦非遺主題活動,邀請全國182家各級各類圖書館聯合主辦本次展覽展映。活動期間,106家圖書館同步舉辦線下展覽,72家圖書館將組織開展線下放映,旨在通過本次活動,鼓勵公眾走進身邊的圖書館,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略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除了線上可觀看的紀錄片,2022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講座月”活動將在線上與讀者見面,讀者可關注國家圖書館微信訂閱號、官方微博、“方寸大觀 國圖視聽”抖音號觀看講座詳細內容。
本次活動圍繞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主題“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將推出四場主題講座,邀請來自北京、遼寧、云南、西藏的非遺學者和一線工作者擔任主講人,立足新近研究成果和各地工作的生動實踐,講述非遺項目與其根植之地的文化共生關系。
該活動正式創立于2014年,是國家圖書館持續多年的一項專題活動,在每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后推出。多年來,累計邀請百余位非遺研究和保護專家、文化學者、非遺傳承人擔任主講人,先后舉辦“老北京非遺趴”“百草園里識百草”等多場特別活動,連續向公眾普及非遺知識和保護理念。
專題活動
1 社區驅動的非遺開發與鄉村振興:一個北京近郊城市化鄉村的發展之路
主講人:楊利慧,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2 黑土地上的遼寧非遺
主講人:宋曉冬,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
3 洋洋大觀生生永續——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光彩
主講人:尹家玉,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黨總支書記、主任
4 西藏非遺現狀解析
主講人:普布次旦,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普查保護部副主任
- 上一篇: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投稿注意事項
- 下一篇:關于中國知網向個人提供查重服務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