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投稿網站
當前位置: 主頁 > 文化資訊 >

以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 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2022-06-30 點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強國是必不可少的戰略步驟。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高度,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并對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作出全面部署。

  為什么要提文化強國?這是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問題。當今世界,文明仍然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分野之一。中華文明有五千多年悠久而輝煌的歷史,是唯一一個五千年沒有中斷的文明。中國是文明古國,是文化資源大國,但還不能說已經是文化強國,因此加快建設與我國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文化資源相匹配、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相協調的社會主義文化是當務之急。歷史與現實都證明:一個國家的偉大,首先在于文化的偉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出,發展最終應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因此,建成文化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戰略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之強,不僅表現為國際文化格局中文化創新的程度、發展境界的高度、文化影響的力度等客觀態勢,更表現為先進的文化精神,以及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理想所抱有的強大的文化自信。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文化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影響因素,文化軟實力在國家綜合國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這對我們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更大氣力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提出了更為緊迫的要求。作為人文社科期刊的從業者,我們的努力方向是以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我們所確定的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與文化強國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文化強國是一個大事業,包括很多方面。我們從事學術期刊編輯出版行業,筆者從行業實際情況出發,認為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這在任何領域都是首要原則,學術期刊也不例外。但是真的要做好,并不容易。這就要求我們的從業人員要加強政治理論的學習和修養,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修養,提高學習借鑒人類文明一切有益成果的能力。我們對于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的培訓工作做得相對不足;對域外“人類文明一切有益成果”的學習和研究也需要進一步深入。我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中華文明生存發展及其對人類應該有較大貢獻的理解還要不斷加深。政治導向不只是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還應該進一步加強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文化發展戰略的重視程度。筆者以為,做到符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與中華文明生存發展相一致,同樣是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務。人文社科期刊在編輯工作中要特別注意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就是講政治;對“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絕不能不加區分地全盤照收,而是要學習與借鑒,這恰恰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需要的,亦是堅持正確政治導向的體現。我們行業協會、學會,需要在各自的培訓工作中加大力度,提高認識,真正讓編輯理解文化強國戰略的政治意義,把樹立正確的政治導向轉化為理論和情感上的自覺。

  保持前沿的學術引領。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社科期刊是學術刊物,從業的編輯是科研人員,除了嚴把政治導向關之外,還承擔著欄目設計、選題策劃、作者安排等重任。做好這些方面的工作,沒有扎實的知識功底,沒有敏銳的學術眼光,沒有高深的理論修養,就承擔不起引領學術的重任。關于編輯是否有責任、有能力引領學術的問題,過去有不同意見。如果把引領學術理解為指導專家學者如何搞科研,如何撰寫論文,這似乎不太合適。但如果把引領學術理解為捕捉學術發展苗頭,組織學者開展研討,帶領相關學者朝某一個重要方向努力,那么,學術期刊編輯當然就有引領學術的必要。目前國內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編輯在策劃欄目、組織選題、約請作者等工作中就有做得非常好的例子,有些“80后”的編輯和主編,干得相當出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實實在在地挑起了大梁,成為新時期學術期刊的骨干和學術研討活動的組織者或引領人。

  在文化強國戰略的指引下,人文社科期刊編輯要密切關注國際文化的發展和演變,以中華文明生存發展為總體目標,探究中華文明五千年連續不斷的深刻原因,挖掘中國文化蘊含的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深入探討中國文化特點和中外文化異同等前沿性學術研究苗頭,為學術創新提供助力,實實在在地發揮學術引領作用。

  制定科學的審稿標準。學術期刊是展示優秀學術成果的窗口,學術成果的內容和范圍具有廣泛性,既可以研究中國,也可以研究外國;既可以是中國學者的成果,也可以是外國學者的成果。通過這個窗口,既可以從外面看到中國的學術成就,也可以從內部看到國外的學術成就,所以窗口這個比喻仍然有效。為了保證發表的成果是學術研究的高水平之作,設定和掌握好審稿標準就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問題。現在各期刊都有自己的審稿標準,但這些標準是不是達到了一定的理論和學術高度?是不是適應世界學術發展的新形勢?是不是能夠保證學術發展的前沿性?是不是能夠有效地推動我國學術研究和高等教育的進步?這些問題仍然是值得思考的大問題。

  什么是“學術性”?有沒有技術指標?對前人學術成果的總結達到了怎樣的深度?所提出的問題是不是從前人的研究中發現的?創新的條件是否具備?什么是“理論性”?有沒有概念自覺?能不能深入到根本的層面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能不能把問題的本質結構和運轉機制呈現出來?在語言邏輯上能不能形成系統?什么是“科學性”?有沒有證據—結構—量化研究的自覺?研究方法可不可以共享?研究結論可不可以驗證?研究成果可不可以交流?

  總之,科學的審稿標準不但是衡量來稿的標準,而且能夠成為學術研究的方法指南,可以成為一種動力,促進各級各類學術期刊編輯的成長,可以幫助學術研究者不斷提高學術水平和成果質量,可以推動學術的整體發展和進步。期刊編輯要認真思考這些問題,研究對策,盡可能地設計出符合時代需要、保證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審稿標準。

  加強高效的傳播手段。學術期刊是重要的交流平臺和傳播渠道,多年前,技術還沒有現在這么發達,那時候可以說是鉛與火的時代。那時學術成果發表在紙質期刊上,通過郵遞,傳播到各地。如今,情況發生巨大變化。互聯網把學術成果即時傳輸到可以聯通的世界上任何有終端的地方。為了解決信息數量龐大,不知從何下手的問題,互聯網站還對數據做了盡可能方便傳輸和閱讀的處理,形成了各種網絡數字產品。在此基礎上,我們的數據庫和網絡機構,還在成果內容上繼續加工,設計出補充、延展、附著信息的種種功能,以強化學術成果的交流和傳播效率。

  打造先進的管理流程。編輯管理流程是保證學術期刊貫徹落實大政方針,實施編輯計劃,發掘優秀學術成果,提高學術質量的基本保證,沒有科學、有效的管理流程,就不可能創造出優秀的學術期刊,不可能完成以高質量學術期刊助力文化強國建設的光榮使命。

  我們的許多期刊單位,仍然沿用紙質本時代的組織形式和工作程序。當然,這是基本流程,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隨著科技進步,學術期刊不斷發展,除了原有的紙質期刊,數字期刊不斷涌現,學術集刊、外文期刊、電子期刊形式多樣,除了原有的期刊編輯部,學術期刊社、數據公司等組織形式都發揮了各自的優勢;在原有三審三校的基礎上,怎樣適應新時代、新形勢、新業態發展的需要,就成了期刊人必須認真研究的大問題。我們要集思廣益,大膽創新,增強流程管理的科學性,不斷完善期刊工作流程,提升效率,提高期刊質量,進一步推動學術發展,為新時代期刊建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期刊協會常務理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蔣重躍


往期雜志 | 收錄文章 | 文化資訊 | 期刊簡介 | 加急審核 | 投稿須知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主管單位:黑龍江省委宣傳部 主辦單位:黑龍江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標準刊號:ISSN 2096-4110 國內統一刊號:CN 23-1601/G0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雜志社版權所有@|本站僅作征稿宣傳 京ICP備2021023680號-2
久久精品这里热有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