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文章
- 新媒體時代黑龍江省傳統手工藝類2022-11-16
- 良渚器物紋飾文化符號的轉化與數2022-11-15
- 從相對性思想看莊惠思想差異2022-11-15
- 《鄭氏規范》的孝義教育思想研究2022-08-23
-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士兵文化學習考2022-08-23
- 新時代大學生對德孝文化的繼承與2022-08-22
- 大灣區多語種政府新聞標注語料庫2022-08-18
- 21世紀英美主流媒體對浙江形象報2022-08-18
2022年第13期
2022-07-18 點擊:
文學藝術
吳勞漢譯本《老人與海》的譯者主體性探究
陳玉強;李淑華;1-4
關于漢調二黃存續現狀調查研究
陳倩倩;王珍;馮仁格;金晨潔;5-8
《在細雨中呼喊》:“非兒童”的成長書寫
王潔;9-12
試論新媒體時代廣西彩調藝術的創造性轉化
趙莉莉;13-16
淺析電影文學作品賞析的作用
馬向陽;17-20
語言文化
生態翻譯學視閾下的方言翻譯研究——以《紅樓夢》中南京方言德譯本為例
王熠;劉玲玉;21-24
現代哈薩克語名詞重疊式研究
魏佳月;25-29+33
基于語料庫的政治文本翻譯特征研究——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光輝篇章》為例
郭寧遠;30-33
跨文化交際視域下中日口語語體對比研究
歐陽雅芬;34-37
外來詞體現的語言文化融合探析
王怡然;38-41
論以翻譯補償實現散文翻譯“三美”——以《白馬湖之冬》為例
劉姝暢;楊平平;易永忠;42-46
《神雕俠侶》越譯本的儒家文化透視——以誤譯的稱謂語為例
姚一發;47-50
傳媒文化
中西方寫本誕生及發展的“地利人和”
張堩帛;51-54
梁啟超目錄學思想研究綜述
熊元楚;55-58
模因論視域下的網絡流行縮略語分析——以高校學生用戶為例
盧云婷;羅嬋姍;王心悅;許世驊;59-63
試從視聽語言角度分析圖畫書創作
張業磊;64-67
歷史文化
宋元明禮學的傳承與發展研究
張潔;68-71
龔自珍早期思想轉變原因研究
王子寧;72-76
現代語境下丹東優勢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研究
張曉宇;77-80
北固英烈精神的內涵與傳承探究
王甜;81-84
浙江地名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策略研究——以寧波為例
黎科;85-89
王陽明的困境人生探析
王群紅;90-93
文化產業
打造廣西“非遺”節慶文化“民俗親子游”品牌的路徑探索——以活態傳承“天等壯族霜降節”實踐為例
王英才;94-97
旅游紀念品包裝設計的文化定位研究
閆丙娜;98-101
淺析VR技術在博物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優勢與前景
劉芬;102-105
醫院文化形象設計促進醫院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
張磊;106-109
文旅融合背景下河北省紅色旅游創新發展模式研究
康寧;李亮;韓志鵬;110-113
基于紅色文化引領的鄉村振興策略探討
李燕;張清雅;114-117
承德地區圖書館民國文獻數據庫建設研究
王建楠;劉晴;118-121
基于文旅融合的導游職業發展路徑探析
常亞平;122-125
民俗文化
融媒體時代桃木文化傳承與外宣路徑研究
劉景岫;126-129
廣西跨境民族文化資源調查研究
黃碧寧;楊靜鳳;130-133
嶺南傳統建筑技藝文化傳承方法研究
劉光輝;134-137
文化與教育
全國職業院校檢驗技能大賽導向下的專業教學改革探析——以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為例
宋曉光;138-141
《嵌入式開發系統》課程思政建設研究與實踐
許丹;142-145
方言童謠融入幼兒園教學的策略研究
嚴文清;146-149
大學生閱讀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以中國戲曲學院在校生為例
劉芳伊;150-153
實用文體翻譯教學中的思政教育探索
鄒紅;154-157+161
中醫藥文化融入中醫藥院校思政課程研究
顏雨萱;付曉男;158-161
文化交流
對外交流視域下對國際學生“講好中國故事”探索
鄧波;盧甜;162-165
越南漢文歷史小說《皇越春秋》與《三國演義》的差異分析
藍慕昭;166-169
來華留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與體驗分析
周慧;170-173
RCEP背景下云南自貿區多語種翻譯供給能力提升研究
陳艷新;董佳;174-177
文化論苑
論錢鍾書詩學批評中的“以史證詩”——以《宋詩選注》為中心
張金;178-182+194
近代以來中國文學與西方科技東漸研究綜述
姚明明;183-186
工科院校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存在難題及對策分析
徐艷;187-190
跨文化交際中等值溝通能力培養解析
孫惠欣;劉穎;191-194
中國傳統文化在研究生德育中的應用分析
郝梓旭;劉海昭;王家姝;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