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文章
- 新媒體時代黑龍江省傳統手工藝類2022-11-16
- 良渚器物紋飾文化符號的轉化與數2022-11-15
- 從相對性思想看莊惠思想差異2022-11-15
- 《鄭氏規范》的孝義教育思想研究2022-08-23
-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士兵文化學習考2022-08-23
- 新時代大學生對德孝文化的繼承與2022-08-22
- 大灣區多語種政府新聞標注語料庫2022-08-18
- 21世紀英美主流媒體對浙江形象報2022-08-18
淺析母語對二語習得的影響
2022-08-15 點擊:
張瑞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 英國南安普頓,SO14 3LU)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 英國南安普頓,SO14 3LU)
摘要:母語是個體第一個出現的語言反應系統,因此母語也被稱為“第一語言”。第二語言是在母語體系建立完畢之后學習的語言,它的習得的過程和結果不僅受學習者的年齡、動機、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的影響,而且還受到母語的影響,因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目標語言時,必然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用原有的信息進行思考,并以實際學習母語時獲得的經驗為指導,所以二語習得的過程之中時常會出現遷移現象。這些影響有些是負面的,會對學習產生阻礙作用,但在某些情況下,母語甚至會對第二語言習得有所幫助。該文將以英語和漢語為例,分析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關鍵詞:母語;第二語言;二語習得;遷移
中圖分類號: 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2)03(c)0054-04 關鍵詞:母語;第二語言;二語習得;遷移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Mother Tongue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ZHANG Rui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SO14 3LU,UK)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SO14 3LU,UK)
Abstract: The mother tongue is the first language response system to emerge in an individual, and it is independent of any other language system; therefore, the mother tongue is called the “first language”. A second language is a language learned after the native language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process and results of its acquisition are influenced not only by the age, motivation, socio-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factors of the learner, but also by their mother tongue, because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is bound to think with the original information,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when learning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o be guided by the experience gained when learning the native language. Therefore, transfer often occurs in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ome of these effects are negative and can hinder learning, but in some cases, the native language can even be helpfu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is paper,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s of the mother tongue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will be analyzed, using English and Chinese as examples.
Key words: Mother tongue; Second 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ransfer
母語是第一個出現的語言反應系統。成人的第二語言習得與兒童的母語習得之間最顯著的差異之一在于,第二語言學習者已經有了一個語言系統,即他們的母語,他們并不是從零開始學習一門語言,在這種情況下,二語習得的過程之中時常會出現遷移現象。語言遷移是指目標語言和以前學習的語言之間的關系,即是指已掌握或習得的語言與目標語言之間的語言影響現象。它可分為兩種類型:正遷移和負遷移。
母語的遷移對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有很大影響,美國是二十世紀中期第一個對語言轉換現象進行大量研究和分析的國家。根據一些研究,語言遷移現象存在于不同語言的共性和差異之間,使語言相互影響或促進。母語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是應用語言學中一個繞不開的熱門話題。語言學家直到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才認識到母語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相關性。直到20世紀70年代,語言學家經過一連串的跌宕起伏,最終承認了它的重要性,從此對它的研究重點從形式轉向意義,從演繹轉向歸納,從結果轉向過程。根據Gass和Selinker的說法:“對母語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作用的忽視和關注與語言學理論的不斷變化有關,這些理論在各個時代都主導著第二語言教育。”[1]
Key words: Mother tongue; Second 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ransfer
母語是第一個出現的語言反應系統。成人的第二語言習得與兒童的母語習得之間最顯著的差異之一在于,第二語言學習者已經有了一個語言系統,即他們的母語,他們并不是從零開始學習一門語言,在這種情況下,二語習得的過程之中時常會出現遷移現象。語言遷移是指目標語言和以前學習的語言之間的關系,即是指已掌握或習得的語言與目標語言之間的語言影響現象。它可分為兩種類型:正遷移和負遷移。
母語的遷移對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有很大影響,美國是二十世紀中期第一個對語言轉換現象進行大量研究和分析的國家。根據一些研究,語言遷移現象存在于不同語言的共性和差異之間,使語言相互影響或促進。母語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是應用語言學中一個繞不開的熱門話題。語言學家直到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才認識到母語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相關性。直到20世紀70年代,語言學家經過一連串的跌宕起伏,最終承認了它的重要性,從此對它的研究重點從形式轉向意義,從演繹轉向歸納,從結果轉向過程。根據Gass和Selinker的說法:“對母語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作用的忽視和關注與語言學理論的不斷變化有關,這些理論在各個時代都主導著第二語言教育。”[1]
1行為主義、通用語法與構建主義理論
母語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重要性在20世紀50年代首次被認可。在這一時期,行為主義主導著第二語言教學思想,此主義認為外語學習是一個基于重復刺激-反應練習和積極強化的習慣培養過程。但Larsen freeman和Michael覺得第二語言的習得是打破舊習慣并形成新習慣的過程。其中一些舊的習慣有助于學習過程的進行,而另一些則會產生阻礙作用[2]。語言遷移也被認為是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根據Benson的習說法,在學一門新的語言時,在此之前所教的語言會影響第二語言的習得[3]。同樣,行為主義強調,當母語和第二語言相同或相似時,就會發生正遷移,在這種情況下,母語會促進第二語言的學習。當母語與第二語言有很大差別時,就會出現負遷移,在這種情況下,母語會阻礙第二語言的學習。然而,根據Kellerman的說法,母語的影響是很復雜的,遠遠不是因為語言結構的相似性而那么簡單[4]。
在20世紀70年代,Chomsky的通用語法(Universal Crammer)理論提出:“語言是所有人類的共同屬性,所有語言都有一些共同的本質。”換句話說,語言不是簡單模仿的產物,也不是一種習慣,其本質仍是一套結構化的規則,第二語言學習是學習者根據內部規定和長期接觸目標語言而形成的一種構造。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逐漸被語言學家忽視。
由于沒有人成功解釋第二語言學習的內在本質,因此在20世紀80年代初,母語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再次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焦點。McClaughlin指出,語言習得是一個復雜的認知模式建構和強化的過程。在這個建構過程中,學習者會使用以前獲得的語言知識,因此學習者的母語是一個重要的知識來源[5]。這與Faerch和Kasper的觀點一致,他們認為當學習者用第二語言學習和處理信息時,會產生一套第二語言規則,而母語是這套規則的重要知識來源[6]。因此,母語的重要性再次得到了強調。第二語言習得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但很明顯,母語在這個過程中會發揮一定的作用;因此,研究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過程的影響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第二語言教學。
在20世紀70年代,Chomsky的通用語法(Universal Crammer)理論提出:“語言是所有人類的共同屬性,所有語言都有一些共同的本質。”換句話說,語言不是簡單模仿的產物,也不是一種習慣,其本質仍是一套結構化的規則,第二語言學習是學習者根據內部規定和長期接觸目標語言而形成的一種構造。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逐漸被語言學家忽視。
由于沒有人成功解釋第二語言學習的內在本質,因此在20世紀80年代初,母語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再次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焦點。McClaughlin指出,語言習得是一個復雜的認知模式建構和強化的過程。在這個建構過程中,學習者會使用以前獲得的語言知識,因此學習者的母語是一個重要的知識來源[5]。這與Faerch和Kasper的觀點一致,他們認為當學習者用第二語言學習和處理信息時,會產生一套第二語言規則,而母語是這套規則的重要知識來源[6]。因此,母語的重要性再次得到了強調。第二語言習得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但很明顯,母語在這個過程中會發揮一定的作用;因此,研究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過程的影響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第二語言教學。
2母語對第二語言口語和寫作影響
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母語對第二語言發音學習的影響是最深的。在漢語發音系統中,詞語一般采用“元音”或“輔音-元音”模式,而英語單詞則采用“單元音”或“元音-輔音”或“輔音-元音-輔音”模式。許多人第二語言的口音會受到其第一語言的影響,并由此產生各具地方特色的口音,這種一般被稱為非母語型發音。語音是人們在相互交談時必然會注意到的一個方面,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語音,在第二語言學習中,許多學習者會采用他們母語的語音,這被稱為母語式發音。發音地道的程度與很多方面有關,母語的熟練程度、母語的使用頻率、在第二語言環境中的居住時間等方面都會對其產生影響。這種現象的主要論據是關于第二語言感知和母語生產的個體差異對第二語言發音的影響,這被歸結為母語語音遷移造成的第二語言感知的缺陷(Kartushina & Frauenfelder)[7]。這種現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例如,在漢語和英語中,許多中國人開始學習英語時帶有明顯的“中式口音”,即被很多人稱為“Chinglish”的口音,而許多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說漢語時也帶有強烈的“西方口音”。一個更普遍的例子是哪怕全是說普通話的中國人,很多時候我們也可以依據他們普通話的口音來判斷他們來自哪個省份。很多人的第一語言系統是家鄉話而不是普通話,所以在后天學習普通話時,原先的語言系統對其學習產生了影響。英語和漢語的發音差別更大,所以原先的語言系統對于英語發音、口語的影響也是很大的。這種現象由多種因素造成,例如單詞發音的難易程度、二語教學的方法、二語學習的時間長短等。
另一個造成口音差異的原因是在中國許多學習者開始學習英語時都是用拼音來標記句子和單詞的發音。但拼音是一種羅馬字母的記號系統,它和英語發音有本質上的區別,差異很大,這對于語音學習是不妥的。例如,“sit”這個詞,因為在拼音系統中沒有長短元音之分,許多來自中國的英語學習者會把它讀成“seat”。這種由母語帶來的習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英語學者對英語單詞正確發音的學習。語言學家Gimson指出,即使是有天賦的學生也不能輕易識別發音中最細微的差別,只能盲目地模仿發音,而不能從根本上理解如何正確發音。因此,如果沒有專業的指導,學生就無法辨別他們模仿的發音是否正確。清晰的發音在交流中很重要,不正確的發音可能會在他們交流和學習的過程中誤解信息,從而影響他們的學習。
發展和提高寫作能力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討論母語對第二語言寫作的影響時,一些研究者認為,母語在第二語言寫作過程中起著積極的作用。當面對一種不熟悉的語言時,人們普遍會利用第一語言來協助自己,無論是在效率上還是在快速思考的能力上,這種方式都可以幫助自己構思。從而對第二語言寫作的質量有積極的影響。例如,Lay研究了四名中國學生的英語寫作過程和作文文本,發現利用較多母語的學生的文章在內容、結構和細節上都優于使用較少母語思維模式的學生的文章[8]Lay同樣指出,如果學習者利用他們的母語來潤色他們的寫作,寫出的內容往往組織得更清晰且質量更高。當學習者對于二語的掌握程度不太高時,在寫作中運用適當的翻譯,更容易使學習者的想法得到準確的表達和體現。故本土語言的翻譯是最有效的,這可能是因為與第二語言相比,母語翻譯通常更清晰、更簡短也更熟悉。在這種情況下,母語在第二語言的學習中起到了促進作用。
另一個造成口音差異的原因是在中國許多學習者開始學習英語時都是用拼音來標記句子和單詞的發音。但拼音是一種羅馬字母的記號系統,它和英語發音有本質上的區別,差異很大,這對于語音學習是不妥的。例如,“sit”這個詞,因為在拼音系統中沒有長短元音之分,許多來自中國的英語學習者會把它讀成“seat”。這種由母語帶來的習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英語學者對英語單詞正確發音的學習。語言學家Gimson指出,即使是有天賦的學生也不能輕易識別發音中最細微的差別,只能盲目地模仿發音,而不能從根本上理解如何正確發音。因此,如果沒有專業的指導,學生就無法辨別他們模仿的發音是否正確。清晰的發音在交流中很重要,不正確的發音可能會在他們交流和學習的過程中誤解信息,從而影響他們的學習。
發展和提高寫作能力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討論母語對第二語言寫作的影響時,一些研究者認為,母語在第二語言寫作過程中起著積極的作用。當面對一種不熟悉的語言時,人們普遍會利用第一語言來協助自己,無論是在效率上還是在快速思考的能力上,這種方式都可以幫助自己構思。從而對第二語言寫作的質量有積極的影響。例如,Lay研究了四名中國學生的英語寫作過程和作文文本,發現利用較多母語的學生的文章在內容、結構和細節上都優于使用較少母語思維模式的學生的文章[8]Lay同樣指出,如果學習者利用他們的母語來潤色他們的寫作,寫出的內容往往組織得更清晰且質量更高。當學習者對于二語的掌握程度不太高時,在寫作中運用適當的翻譯,更容易使學習者的想法得到準確的表達和體現。故本土語言的翻譯是最有效的,這可能是因為與第二語言相比,母語翻譯通常更清晰、更簡短也更熟悉。在這種情況下,母語在第二語言的學習中起到了促進作用。
然而,在初學者階段,使用母語進行翻譯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把母語作為寫作時依賴的工具,在整個寫作過程中使用翻譯技巧,那么這對第二語言的學習很可能產生負面作用,因為他們不會主動學習新的句子和詞匯,只依賴母語進行翻譯,這可能會減慢第二語言的學習速度,母語只是為第二語言學習提供幫助的工具,一旦形成依賴心理,學生可能會失去探索和獲得新知識的動力,從而影響到第二語言的學習。因此,必須更深入地研究母語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參與問題。
3 母語對第二語言語法和閱讀的影響
英語和漢語屬于兩個不同的語系,它們的句法結構有很大不同。漢語沒有形態上的變化,注重內部意義,不受形式約束。然而英語有形態變化,注重句子形式,并有嚴格的句法結構。語法屈折變化是英語的特點,即通過名詞或動詞的形態變化來改變人稱、數量和時態,如動詞的過去式、三單形式、現在進行時等等。相比之下,漢語是一種無標記的語言,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形態變化。漢語語法中存在時態的概念,但沒有這種變化特征,這種信息通常通過詞匯或語境來表達。此外,英語語法中的介詞有固定的搭配。從規范的語法角度來看,英語中的介詞隨著所搭配的對象而變化,例如,英文中有“sit on”和“sit in”的區別,以此來表示坐在不同的物體上。中文里卻一律說成“坐在……”,英文中還有“in the tree”和“on the tree”的區別,以此來區分樹上的不同對象,但在中文中卻一律說成“在樹上”。另外,英文當中經常出現后置現象。例如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但在中文中一般不存在后置用法,給定信息一般都在句子前面。人習慣用第一語言的思維系統去解決新的語言問題,這兩種語言之間的區別和差異對于英語初學者來說既不易理解,在沒有完全領會和掌握時,也極易混淆和出錯。
此外,第一語言中詞匯的使用也會對第二語言的學習產生影響。例如,中國人習慣說“喝湯”,但這個表達在英語中則是“eat soup”,翻譯成中文則為吃湯。當英語學習者遇到與第一語言完全不同的詞匯時,難免會產生誤解和困難。學習者可以直接從第一語言翻譯過來。這是因為當學習者由于缺乏對目標語言的熟練掌握而在交流上遇到困難時,他們會借助母語來彌補他們在外語方面的不足。根據Gimson的說法,母語和目標語言之間的差距會導致語法錯誤和誤解,這種誤解往往會影響第二語言的學習[9]。此外,詞匯的產生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背景密切相關,不同語言系統中的某些術語在另一個語言系統中是沒有的,例如英文中的“Presentation”,意為在一個公開的場合作對一個確定目標主題的簡短匯報和陳述,但是,在中文中卻很難找出與之意思完全對應的詞語。再例如中文當中的常見詞組“小吃街”,英文中也找不出與之完全對的詞組表達。
閱讀能力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發展方面。對于第二語言的初學者來說,直接使用第二語言進行閱讀對他們來說是很困難的,因為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還未形成第二語言的系統和思維。這時,母語可以作為一個橋梁,為這些第二語言的初學者提供幫助。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數人認為母語在第二語言的閱讀過程中只起到翻譯的作用,但母語的作用遠不止如此。Afflerbach將閱讀策略分為三種:識別策略,幫助構建文本的意義;監控策略,用于調節理解和學習;以及評估策略,讀者以某種方式對文本進行反思或回應[10]。母語在這三種策略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第二語言讀者利用母語來幫助他們解決單詞和句子層面的問題,這是最低層次的策略之一。母語還可以幫助確認理解,預測文本結構和內容,并監測文本特征和閱讀行為。對于不同階段的ESL學習者來說,母語以不同的方式幫助第二語言的閱讀能力,研究表明,隨著第二語言能力的提高,對母語的依賴性會下降(Upton & Lee-Thompson)[11]。在母語的幫助下,學生能夠更快地閱讀文本。有學者認為,學生在思考第二語言中一些較難的概念和想法時,會有額外的負擔。因此,第二語言讀者會轉向母語尋求幫助。事實上,學生在第二語言閱讀過程中使用母語是一個有利選擇。首先,在閱讀過程中加入母語可以大大降低第二語言閱讀的難度,學生可以更快地完成閱讀。其次,它有助于第二語言的進一步學習,最后,母語的介入可以大大減少學生學習第二語言時的緊張和焦慮感,當他們遇到生詞或者更難的情況時,也不需要感到緊張和害怕,他們可以在任何時候切換回母語。
此外,第一語言中詞匯的使用也會對第二語言的學習產生影響。例如,中國人習慣說“喝湯”,但這個表達在英語中則是“eat soup”,翻譯成中文則為吃湯。當英語學習者遇到與第一語言完全不同的詞匯時,難免會產生誤解和困難。學習者可以直接從第一語言翻譯過來。這是因為當學習者由于缺乏對目標語言的熟練掌握而在交流上遇到困難時,他們會借助母語來彌補他們在外語方面的不足。根據Gimson的說法,母語和目標語言之間的差距會導致語法錯誤和誤解,這種誤解往往會影響第二語言的學習[9]。此外,詞匯的產生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背景密切相關,不同語言系統中的某些術語在另一個語言系統中是沒有的,例如英文中的“Presentation”,意為在一個公開的場合作對一個確定目標主題的簡短匯報和陳述,但是,在中文中卻很難找出與之意思完全對應的詞語。再例如中文當中的常見詞組“小吃街”,英文中也找不出與之完全對的詞組表達。
閱讀能力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發展方面。對于第二語言的初學者來說,直接使用第二語言進行閱讀對他們來說是很困難的,因為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還未形成第二語言的系統和思維。這時,母語可以作為一個橋梁,為這些第二語言的初學者提供幫助。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數人認為母語在第二語言的閱讀過程中只起到翻譯的作用,但母語的作用遠不止如此。Afflerbach將閱讀策略分為三種:識別策略,幫助構建文本的意義;監控策略,用于調節理解和學習;以及評估策略,讀者以某種方式對文本進行反思或回應[10]。母語在這三種策略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第二語言讀者利用母語來幫助他們解決單詞和句子層面的問題,這是最低層次的策略之一。母語還可以幫助確認理解,預測文本結構和內容,并監測文本特征和閱讀行為。對于不同階段的ESL學習者來說,母語以不同的方式幫助第二語言的閱讀能力,研究表明,隨著第二語言能力的提高,對母語的依賴性會下降(Upton & Lee-Thompson)[11]。在母語的幫助下,學生能夠更快地閱讀文本。有學者認為,學生在思考第二語言中一些較難的概念和想法時,會有額外的負擔。因此,第二語言讀者會轉向母語尋求幫助。事實上,學生在第二語言閱讀過程中使用母語是一個有利選擇。首先,在閱讀過程中加入母語可以大大降低第二語言閱讀的難度,學生可以更快地完成閱讀。其次,它有助于第二語言的進一步學習,最后,母語的介入可以大大減少學生學習第二語言時的緊張和焦慮感,當他們遇到生詞或者更難的情況時,也不需要感到緊張和害怕,他們可以在任何時候切換回母語。
4結語
綜上所述,母語是學習外語的先決條件。第二語言的習得除了核心語言外,還包括語言環境、語法習慣、語法推理和其他因素。當學習者無法完全掌握第二語言時,他們不得不利用母語來彌補兩者之間的差距,并希望用母語來完成第二語言的學習。當學習者由于缺乏必要的目標語言知識而在交流中遇到困難時,他們會轉向母語來彌補知識的不足。因此,第一語言對第二語言的發音、閱讀和寫作的發展有影響,這些影響有些是負面的,如母語影響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口音,但在其他情況下,母語可以使第二語言的學習更容易。第二語言的閱讀和寫作的成長也可能從第一語言中受益。例如,在第二語言學習的課堂上,教師適當地使用第一語言來解釋第二語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他們所學的內容。但是,如果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過分依賴第一語言,則很容易扼殺第二語言能力的發展。
雖然現在人們普遍認為第一語言是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但至今還沒有人研究解釋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母語的功能。例如,目前還不清楚在什么時候和什么條件下,母語會幫助或抑制第二語言的學習。通過分析第二語言輸出來評估母語的影響,不足以說明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的真正影響。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更好地了解母語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作用,并確定它何時可能幫助或阻礙第二語言學習。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過程的影響。
雖然現在人們普遍認為第一語言是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但至今還沒有人研究解釋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母語的功能。例如,目前還不清楚在什么時候和什么條件下,母語會幫助或抑制第二語言的學習。通過分析第二語言輸出來評估母語的影響,不足以說明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的真正影響。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更好地了解母語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作用,并確定它何時可能幫助或阻礙第二語言學習。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過程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美)Gass, S., & Selinker, L.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ory course, Hillsdale, NJ: Erlbaum,[J] 1994.
[2] (英)Freeman, L., Michael, D., & Long, H.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1.
[3] Benson, C.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ELT Journal, [J], 2002,5(4):110-113.
[4](英)Kellerman, E., & Smith, M. S.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London: Pergamon Press Ltd, 1986.
[2] (英)Freeman, L., Michael, D., & Long, H.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1.
[3] Benson, C.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ELT Journal, [J], 2002,5(4):110-113.
[4](英)Kellerman, E., & Smith, M. S.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London: Pergamon Press Ltd, 1986.
[5] (英)Mclaughlin, B.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London: Hodder Education Publishers, 1987.
[6] Faerch, C., & Kasper, G.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Transfer. Applied Linguistics[J], 1987,8(2):111-136.
[7] Kartushina, N., & Frauenfelder, U. H. On the effects of L2 perception and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1 production on L2 pronunci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J], 2014,5(1246):1246.
[7] Kartushina, N., & Frauenfelder, U. H. On the effects of L2 perception and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1 production on L2 pronunci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J], 2014,5(1246):1246.
[8] Lay, N. D. S. COMPOSING PROCESSES OF ADULT ESL LEARNERS-A CASE-STUDY. Tesol Quarterly[J], 1982,17(2):165-188.
[9] (英)Gimson A. C.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4th edition revised by S. Ramsaran[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9.
[9] (英)Gimson A. C.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4th edition revised by S. Ramsaran[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9.
[10] Afflerbach, P., Parker, E. L., Armengol, R., et al. Reading Assessment: Teachers’ Choices in Classroom Assessment. The Reading Teacher[J], 1995,68(7):622-624.
[11] Upton, T. A., Lee-Thompson, L. C. The role of the first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2001,23(4),469-495.
[11] Upton, T. A., Lee-Thompson, L. C. The role of the first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2001,23(4),469-495.
作者簡介:張瑞(1999,2-),男,安徽宿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語言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