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文章
- 新媒體時代黑龍江省傳統手工藝類2022-11-16
- 良渚器物紋飾文化符號的轉化與數2022-11-15
- 從相對性思想看莊惠思想差異2022-11-15
- 《鄭氏規范》的孝義教育思想研究2022-08-23
-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士兵文化學習考2022-08-23
- 新時代大學生對德孝文化的繼承與2022-08-22
- 大灣區多語種政府新聞標注語料庫2022-08-18
- 21世紀英美主流媒體對浙江形象報2022-08-18
《鄭氏規范》的孝義教育思想研究
2022-08-23 點擊:
李思源1 ,張迎春2
(1.山西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2.山西師范大學 現代文理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摘要:《鄭氏規范》作為一部完備的治家規范,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它所蘊含的孝義教育思想影響了數代人,對中國古代孝義教育思想的鞏固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孝的內容包括敬養、重教、薄葬3個方面,義的內容包括衣食住行知5個方面。孝義教育的途徑包括注重孝義啟蒙、家長以身立教、嚴明賞罰制度、朝廷典型倡導、書籍詩歌為載體這5個方面。筆者通過對《鄭氏規范》中的孝義教育思想進行分析和整理,以期深化對中國傳統孝義文化的研究。
關鍵詞:《鄭氏規范》;孝義教育思想;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2)03(c)-0083-04關鍵詞:《鄭氏規范》;孝義教育思想;研究
Research on Filial Piety and Righteousness Education Thought in Zheng's Norms
LI Siyuan1, ZHANG Yingchun2
(1.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 China;2.Moder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 China)
(1.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 China;2.Moder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 China)
Abstract: As a complete family management standard, Zheng's Norms ha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The filial piety education thought contained in it has influenced several generations and has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ilial piety education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The content of filial piet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respect, education and thin burial, and the content of righteousness includes five aspects: knowledge of clothing, food, housing and behavior. The ways of filial piety and righteousness education include paying attention to filial piety and righteousness enlightenment, parents' personal education, strict reward and punishment system, typical advocacy of the imperial court, and books and poetry as the carrier.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arranges the filial piety education thought in Zheng's Norms in order to deepen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Key words: Zheng's Norms; Filial piety education thought; Research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倡導孝義教育思想,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組成部分,孝義教育思想已經深深滲透在我們的認知和行為中。在浙江金華,有鄭氏一族,自南宋建炎年間便開始合族聚居,幾百年來以孝義聞名,至今已有十五氏。鄭氏一族制訂的《鄭氏規范》經過不斷改善和修訂,共計168條,為后代做出了榜樣示范。縱觀當今,尊老養老狀況卻不容樂觀,該文希望通過對義門鄭氏家訓孝義教育思想進行疏理,不僅深化對中國傳統孝義文化的研究,還能將《鄭氏規范》中的孝義教育思想與當今社會現狀相結合,為當今孝義教育思想提供諸多啟示和教益。
Key words: Zheng's Norms; Filial piety education thought; Research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倡導孝義教育思想,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組成部分,孝義教育思想已經深深滲透在我們的認知和行為中。在浙江金華,有鄭氏一族,自南宋建炎年間便開始合族聚居,幾百年來以孝義聞名,至今已有十五氏。鄭氏一族制訂的《鄭氏規范》經過不斷改善和修訂,共計168條,為后代做出了榜樣示范。縱觀當今,尊老養老狀況卻不容樂觀,該文希望通過對義門鄭氏家訓孝義教育思想進行疏理,不僅深化對中國傳統孝義文化的研究,還能將《鄭氏規范》中的孝義教育思想與當今社會現狀相結合,為當今孝義教育思想提供諸多啟示和教益。
1孝的內容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一種基本倫理道德規范。孝道教育思想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內涵,概括起來包括追孝、奉親、立身和孝行4個方面。追孝是指家族成員緬懷祖先,踐行祖先制定的規范;奉親是指侍奉父母,但不是愚孝,要以敬為先;立身是指讓自己揚名,進而顯揚父母;孝行是指孝順奉養父母的行為。多數學者認為孝產生于周朝,最初主要表現在祭祀方面,含有宗教的意味。漢代之后,儒家將孝的思想擴大到了對父母的敬愛,以及對孝這個行為的堅持。秦朝之后,歷代王朝更加重視用“孝悌”教化人民,逐漸將“忠國”作為孝的最高層次。明代把孝作為選官的標準之一,這為清朝統治者管理管理國家奠定了基礎。如今,人們更加地認識到傳統文化對當今社會開展孝義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從傳統家訓著作中汲取孝道教育思想。
《鄭氏規范》這類典籍,則是落實古代孝義教育的理論依據。鄭氏一族作為世代同居共財的大家族,所提出的孝道理念正是對前人的繼承和發展。他們不僅把孝道教育看作了治家的第一大事。還將孝道教育思想貫穿于自己家族發展當中[1]。所制定的家訓《鄭氏規范》在元明時期廣為傳誦。了解《鄭氏規范》中涉及孝道教育思想的內容,對后代具有重大借鑒意義,不僅可以作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潤滑劑,為我國當今家庭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做出貢獻,還能為我國尊老養老傳統美德提供精神支撐。經過梳理歸納,筆者將孝道教育思想概括為以下3個內容。
《鄭氏規范》這類典籍,則是落實古代孝義教育的理論依據。鄭氏一族作為世代同居共財的大家族,所提出的孝道理念正是對前人的繼承和發展。他們不僅把孝道教育看作了治家的第一大事。還將孝道教育思想貫穿于自己家族發展當中[1]。所制定的家訓《鄭氏規范》在元明時期廣為傳誦。了解《鄭氏規范》中涉及孝道教育思想的內容,對后代具有重大借鑒意義,不僅可以作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潤滑劑,為我國當今家庭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做出貢獻,還能為我國尊老養老傳統美德提供精神支撐。經過梳理歸納,筆者將孝道教育思想概括為以下3個內容。
1.1敬養
敬養,即既養且敬。其中的“敬”是一種感恩的意識,也是孝的具體表現。在日常生活中,“敬養”包括著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兩個層面。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家庭結構逐漸單一化,很多家庭成員與老人的關系漸漸疏離,盡孝的責任主體漸漸模糊,傳統的孝文化觀念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真正理解敬養的內涵至關重要。對價值文化進行重新建構,需要從傳統文化中深入挖掘。鄭氏家族世代遵守尊老敬老的傳統,是孝文化當中真正做到敬養的范例之一,具體表現在對待祖先和對待長者兩方面。
1.1.1尊祖敬宗,寄托哀思之情
在《鄭氏規范》開篇便提到“四時祭祀,其儀式并遵《文公家禮》。”強調了禮節的重要性。家訓中還規定了很多細節,“不得飲酒、食肉、聽樂,夜則不得出宿于外。”在祭祀之日,孝子是不能飲酒、吃肉、聽戲玩樂的,晚上他們也不能外出逗留。“所有祭器服不許他用”通過鄭氏一族重視祭祀禮節一系列的外在表現,不僅可以看到他們向先祖表達報答恩德的誠心,也從側面表現出家族成員對待祭祀的認真。正是家族成員把祠堂當作了懷念祖先恩德的場所,才會要求所有人不能做出輕浮的行為,對家庭成員祭祀時說話的態度以及行走的步伐等方面均提出要求。
1.1.2尊敬長者,傳達孝道之理
《鄭氏規范》中所指的長者不僅僅只是包括父母,還包括了同輩兄長。家族成員要做到“其有出言不遜、制行悖戾者,姑誨之。”意思是說如果言語有不謙虛恭敬的,且行為違反道德準則的,先給以教育。還提到“子侄雖年至六十者,亦不許與伯叔連坐。”即子侄就算到六十歲,也不能與伯父叔父平起平坐。通過這些細節上的規定,我們可以看到,鄭氏一族規定家族成員成長過程中,無論年紀多大,也要做到尊敬長者。不僅在意識形態上尊重長者,還落實到了具體的行為表現上,尤其在長幼有序和以禮待人方面,已成為儒家教育思想的一個縮影。
1.2重教
重教,即重視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目前我國的人口中獨生子女的人數越來越多。“隔代親”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很多家長卻忽視對孩子進行孝道教育。反觀鄭氏一族,他們對兒童日常的行為規范做出了嚴格要求,涉及到了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節。包括入學讀書、婚嫁、家庭管理與分工等方面,旨在培養出知禮懂節、知善進取、知孝明義的家族成員,形成良好的家庭風氣。在兒童的啟蒙教育方面,更是尤為注重,目的就是通過啟蒙教育培養兒童孝悌意識。不僅有利于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還能夠培養他們正直的操守[2]。具體來說,表現在教子有方以及及時監督兩個方面。
1.2.1教子有方,培養孝悌意識
鄭氏一族在子女啟蒙教育方面,十分重視后代文化知識的學習。將兒童的成長階段進行了劃分,要求兒童從五歲開始,在每月初一和十五日需要到參祠“講書”。在忌日的時候,子女要學習“奉祭”和“學禮”。八歲時要“入小學”,十二歲時就需要外出就學,十六歲開始學習,以“孝悌忠信”為主的知識。從年齡階段的劃分上,可以看出《鄭氏規范》對于孝悌教育的重視程度。這些都是《鄭氏規范》中教導兒童懂得孝義之理的依據。
1.2.2恪守正道,規范兒童成長
“在上者,必當犯顏直諫,諫若不從,悅則復諫;在下者則教以人倫大義”,鄭氏一族為了做好子女的最好的啟蒙教育,不僅自己進行監督,還會讓監視進行管教。監視是家族中十分重要的職位,負責及時糾正整個家族的是非。家道的興衰全部維系在監視的身上。由此可以看出,《鄭氏規范》中通過他人的及時監督來促使兒童能夠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規范自身思想言行,逐漸養成孝義品質。
1.3薄葬
喪葬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厚葬是古代的主流殯葬形式,但是依舊有很多薄葬支持者。鄭氏一族就大力支持薄葬,他們認為厚葬則是世人對于錢財名利的重視,于死者無益。這對當今社會來說更是正確的價值導向,對于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傳承了正確孝道文化有著借鑒意義。在《鄭氏規范》中,具體從思想和行動兩方面上引導后代認識到生前做到敬老尊老養老才是真正的孝。
1.3.1嚴格規定,培養節儉意識
有關喪葬的規定方面,鄭氏一族十分重視培養子女的節儉意識,這也是孝道教育在另一方面的體現。在《鄭氏規范》中,明確提到要儉以祭親。例如出殯時一律不能用紙人紙馬,也不能使用冥錢。在先祖看來,葬禮不需要奢華,子孫后代更不能有奢侈的想法,另外,《鄭氏規范》還規定凡是遇到了長輩忌辰。孝子應該穿著素衣,因為“家業之成,難如升天”,家業是一點一滴積攢起來的,不能進行揮霍。鄭氏一族強調子孫應具有“彼以其奢,我以吾儉”的精神境界[3]。
1.3.2以孝為先,喪禮嚴謹規范
鄭氏一族以孝為先,在喪禮的規定上十分嚴謹。在喪葬禮儀上,提到“子孫臨喪,當務盡禮,不得惑于陰陽非禮拘忌,以乖大義。”否定了蠱惑于陰陽、禁忌等等不合禮儀的迷信之說。反映出喪禮的嚴謹規范。還提到“喪事不得用樂。”明確規定了舉行喪事不得用鼓樂,這在行動上嚴格遵從了《文公家禮》的規定。表明了鄭氏一族對死去的親人的懷念。
2義的內容
義有宜、正、理的含義。《中庸》云“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義還具有道德價值,“義”一方面包含了一切基本倫理價值,另一方面又指道義與德行。對于義的概念,《說文解字》寫道“義,善也。”,義有著美好善良的意味。儒家“三綱五常”思想當中也包括義。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辯證的看待義利關系,義在內涵上也增加了一系列公正合宜的行為,維護著家族成員之間的友好關系。
反觀歷經宋、元、明的鄭氏一族,在這期間做了很多感人的事跡,如鄭淵對孤女和家眾的照顧,還有多次兄弟爭死等事跡。關于義的教育思想也從家族內部擴大到了與鄉鄰相處。在與鄰里相處的過程當中,鄭氏一族有情有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鄉親度過難關,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世人所稱贊。自元、明后,屢次被旌表為“孝義家”。具體來看,主要從衣食住行知5個方面為生活困乏的鄉鄰提供幫助。
反觀歷經宋、元、明的鄭氏一族,在這期間做了很多感人的事跡,如鄭淵對孤女和家眾的照顧,還有多次兄弟爭死等事跡。關于義的教育思想也從家族內部擴大到了與鄉鄰相處。在與鄰里相處的過程當中,鄭氏一族有情有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鄉親度過難關,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世人所稱贊。自元、明后,屢次被旌表為“孝義家”。具體來看,主要從衣食住行知5個方面為生活困乏的鄉鄰提供幫助。
2.1為鄉鄰提供御凍之衣
在穿衣方面,提到“其果無衾與絮者,子孫當量力而資助之。”意思是對族人說,如果在非常貧困、寒冷的冬臘月,有人依舊處于困境之中,鄭氏一族應該對這些窮苦百姓產生憐憫之心,子弟應該盡自己所能去為這些人提供幫助,為他們提供一些被子或者棉衣。
2.2為鄉鄰提供續食之粟
在糧食方面,提到了“遇時缺食,依原價糶給鄉鄰之困乏者。”也就是說,如果街坊鄰居在某段時期,糧食出現了缺食的情況,鄭氏一族會按照他們收購糧食時候的價格賣米去救濟百姓。這樣一來,百姓的生活得到保證之后,他們的生活起居便得以正常的運行。
2.3為鄉鄰提供庇窮之屋
在住處方面,規定“宗族無所歸者,量撥房屋以居之。”也就是同族中有無家可歸的,根據實際情況撥房屋給其居住。為鄉鄰提供了庇窮之屋。如果鄉里人有人去世,鄭氏一族會勸告家屬不要采用火葬的形式。如果這一家人財力不足,并且家中沒有土地埋葬逝者的話,鄭氏一族會幫助提供義助的墳地。
2.4為鄉鄰修橋補路
在出行方面,要求子孫當盡力修橋補路。提到“橋圮路淖,子孫倘有余資,當助修治,以便行客。”這樣做能夠方便大家出行。“或遇隆暑,又當于通衢設湯茗一二處,以濟渴者。”還要求后代在炎熱的夏季要有濟世情懷,連續兩個月在重要的道路口擺上熱茶,以供需要的人飲用。
2.5為鄉鄰傳授文化知識
在充實知識方面,以建立東明書院為主。鄭氏一族認為,只有物質上的幫助是遠不能改變鄉鄰的困境,唯有通過學習知識,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狀。鄭氏一族出資設立了東明書院,非常歡迎異邑學子前來求學。有著嚴明的規章制度,并且內部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保證了教學的正常進行。
3孝義教育思想的途徑
3.1注重孝義啟蒙
鄭氏一族十分注重讀物對家族成員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認為在兒童最初的成長階段,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讀物,能夠為以后行孝義之道奠定良好的基礎。每天梳洗完畢后,聽到擊鐘8聲要有秩序進堂。每月初一、十五次日,在諸孫聚集時,要“直說古《列女傳》,使諸婦聽之。”讓全家婦女接受教育。《男訓》《女訓》《列女傳》這些讀物,內容上主要是以孝義為核心,教子孫處世做人的道理。通過這種形式將孝義思想傳授給子孫,比起呆板的訓斥,更容易令人接受。
3.2家長以身立教
《鄭氏規范》要求家族的長者要率先垂范,以身立教。這樣子孫后代才能在長輩的言傳身教當中,不斷受到陶冶。例如,家長要做到“一言不可妄發,一行不可妄為。”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后代做出榜樣。還提到子孫只要有過錯,要“反復喻戒之”不能用暴力和粗俗的語言進行勸導,強調了教育的民主性和示范性[4]。從側面體現了儒家中庸的思想,將言教與身教結合,嚴教與慈教結合。
3.3嚴明賞罰制度
朱元璋看重《鄭氏規范》注重孝義教育,家法結合、賞罰分明是鄭氏一族進行孝義教育重要途徑之一。何人有功勞,何人有過失都會詳細記錄。另外,還專門設置監視一職,主要負責監督家族日常事務。從內容上看,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形式上看,有專職人員進行監督,具有民主性和公正性。
3.4朝廷典型倡導
鄭氏家族世代同居、共財,家庭內部有著嚴格的家訓制度,體現在為人處世的各個方面,是家訓孝道教化的典型,受到了封建統治者的贊賞。朱元璋不斷對其進行表彰,當他看到鄭家的家訓《鄭氏規范》后,不僅感嘆到如果一個國家也能像鄭氏一族這樣,人人都能以身作則,那么一個國家的就能夠更好地發展。
3.5以書籍為載體
編寫書籍,普及孝義知識是孝義教育的重要手段,明代統治者還采用編順口溜或者教授民歌等方式使孝義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大明律》作為明朝一部重要法典,其中也有很多《鄭氏規范》的影子,反映出《鄭氏規范》在當時得到了朝廷的認可,朝廷也利用《鄭氏規范》的影響力,將其中的孝義教育思想推崇到了平常百姓的生活中去。
4孝義教育思想的啟示
《鄭氏規范》作為當時社會諸多家訓其中的一個縮影,也受到了當時社會的影響,其孝義教育思想內容也存在一些偏頗的行為,例如在教育內容上,早期的六藝并重的教育內容、歌舞才藝的訓練等卻很少讀到。從教育途徑上,管束過于嚴格,一舉一動都在家訓之中,子孫個性的發展可能會受到影響。因此,我們需要正確看待這些局限性,從《鄭氏規范》的孝義教育思想中得到啟示[5]。
4.1樹立正確孝義教育觀念
在孝義教育觀念的啟蒙上,當代家長應注意到孩子的孝義觀應從小時候開始培養,因為受教育者,也將會是下一代的教育者,孝義教育應伴隨一個人的一生,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如果一個人在家庭中對父母不孝順,很難想象當他走進社會能夠承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縱觀新時代,家庭教育中應重視培養孩子的孝義思想。
4.2嚴選孝義教育內容
在孝義教育內容的選擇上,結合當今社會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道德失范、青少年犯罪問題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例如,近年來發生一起北大學子弒母案,回想起來依舊令人心寒。究其原因,還是由于家庭當中孝義教育的匱乏。對于家長來說,應當在尊重孩子的人格的基礎上,汲取古代家訓中的以敬孝親、廉潔操守、樂于助人等內容,培養孩子關心父母和親人的品質[6]。
4.3拓寬孝義教育途徑
在孝義教育途徑的實施上,家長要身示范,可以帶著孩子去敬老院或者社區服務中心當志愿者,讓他們感受到幫助他人的快樂。另外,家長還可以組織一些家庭聚會,通過和長輩在一起聊天,相互規勸并反省自我。對于學校方面,可以開發一些“孝文化”的校本課程,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觀祠堂等古遺址的活動,在親身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孝義觀。
參考文獻
[1] 宋濂.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2] 金瀅坤.論古代家訓與中國人品格的養成[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25-33.
[3] 常建華.元明時期義門鄭氏及其規范的社會影響[J].河北學刊,2011,31(2):61-67.
[4] 陳延斌,張琳.宗規族訓的敦族睦鄰教化與中國傳統社會的治理[J].齊魯學刊,2009(6):25-30.
[5] 陳延斌.《鄭氏規范》的家庭教化及其對后世的影響[J].齊魯學刊,2001(6):72-76.
[6] 鐘祥財.《鄭氏規范》的家政管理思想[J].社會科學,1997(11):64-67.
基金項目:該文為2021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項目“思政元素融入中國教育史課程教學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為J202198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李思源(1997.10-),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方向:教育歷史與教育文化。
通信作者:張迎春(1966.1-),女,山西臨汾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歷史與教育文化,通信郵箱:zhyingchun@163.com。
- 上一篇:新時代大學生對德孝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研究
- 下一篇: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士兵文化學習考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