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投稿網站
當前位置: 主頁 > 收錄文章 >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士兵文化學習考析

2022-08-23 點擊:

——基于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史研究

范津華
(甘肅有色冶金職業技術學院,甘肅金昌 737100 )
 
     摘 要:中國人民志愿軍各參戰部隊十分重視戰士文化知識的教育和學習。該文從甘肅河西走廊地區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史料入手,重點考析了志愿軍部隊重視戰士文化學習的相關舉措、志愿軍戰士文化學習方式和途徑,探究了志愿軍重視文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意義,闡釋了志愿軍戰士文化學習給戰爭的勝利和抗美援朝精神構成的作用。
    關鍵詞:中國人民志愿軍;文化學習;口述史
   中圖分類號:K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2)03(b)-0087-04
 

Analysis on Soldiers' Cultural Learning in the War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Study on the Oral History of Veterans in the Hexi Corridor of Gansu Province

FAN Jinhua
(Gans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of Nonferrous Metallurgy, Jinchang, Gansu, 737100, China)
 
     Abstract: The participating units of the Chinese people's Volunteer Army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 and learning of soldiers' cultural knowledge. Starting with the oral historical data of veterans in the Hexi Corridor Area of Gansu Province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levant measures of the volunteer arm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learning of soldiers, the ways and means of the volunteer army's cultural learning,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volunteer army's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cultural level, and explains the role of the volunteer army's cultural learning in the victory of the war and the spirit of resisting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Key words: Chinese people's volunteers; Cultural study; Oral History
 
     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參戰部隊絕大多數戰士來自于農村,文盲半文盲率占80%以上,文化水平普遍較低。課題組在整理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史的過程中,發現老兵們多次提到自己參軍前都是一個字不識的文盲,但在退伍轉業后,有很大一部分分配到公安、衛生、鐵路、企業等部門工作,有一定的文字表達能力,有些人還擔任了領導職務。他們回憶,自己的文化知識最早是從部隊學習到的,是部隊有計劃地系統教給了志愿軍戰士文化科學知識。從查到的相關文字材料上,也印證中國人民志愿軍對戰士文化知識學習的高度重視。
 

1中國人民志愿軍部隊開展文化學習的舉措

     從中共黨史資料可以看出,在延安時期我黨就高度重視士兵的文化素質提升工作。在志愿軍內,大多數戰士識字少、文化素質低,同時又是在朝鮮作戰,這給軍令傳達和執行造成了不小的麻煩,志愿軍就更需要高度重視士兵的文化素質提升。根據抗美援朝老兵們回憶,志愿軍士兵入朝作戰首先要“過四關”(軍事關、政治關、文化關、業務關),當時戰士們文化學習的積極性普遍較高,大家都想盡快脫去文盲的帽子,了解更多的知識。部隊根據戰爭需要,經過深入了解干部和戰士們要求上進的心情,千方百計采取措施幫助他們提高文化科學知識水平,爭取達到具有初步讀、寫、算能力,組織實施了形式多樣的文化學習,也極大地提升了戰士們的文化水平,同時培養了大量的軍隊骨干[1]
     從1950年至1953年期間,由中國人民志愿軍政治部、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部出版的《老志愿軍戰士》《志愿軍》合訂本中,都有大量的相關文字報道可以佐證。例如:《文化教育跑步趕上去--志政對今年文化教育提出實施意見》《志政機關開辦學習班積極學習漢語拼音字母》《警衛五連掃盲工作成績大》《再有兩個月全連無文盲》《做什么學什么隨時學到處學》《一字不識到能寫能用》《310部隊雄心勃勃決心成為無盲團》《摘掉文盲帽子回國見親人》《310部隊掃盲運動轟轟烈烈》《睜眼瞎開了眼--記屈鳥同志自學文化》《310部隊向無盲團進軍初獲戰果》《二十天學會一千字》《談掃盲中的兩怕》《三連成了文化連》《310部隊成為基本無盲團,正向讀十萬字寫十萬篇文進軍》《310部隊大讀大寫成績顯著》《302部隊猛趕310部隊文盲基本掃除》等文章,雖然這些文章側重于通過營造宣傳氛圍動員戰士們積極參與文化學習,但也反映了志愿軍戰士對學習文化的高度重視和志愿軍戰士渴望提升自身文化水平的愿望。

1.1開展課堂教學式學習

     志愿軍戰士在作戰間隙,文化學習是最重要的業余活動。在志愿軍內,連隊專門安排文化教員專項負責戰士的掃盲工作。文化教員根據戰士們的文化水平,從初小至高小分層次開展普及教學。初小是指達到小學一至四年級階段學習水平,高小是指達到小學五、六年級階段學習水平。文化教員的教學基本都是課堂式教學,類似于復式教學,實行不間斷地學習[2]

1.2文化學習以識字為主

     教員的教學以課本生字為主,重點是常用單字,重認不重寫,要求學習一個就要鞏固一個,防止貪多求快,在強調鞏固率的前提下逐步增加識字量。志愿軍各連隊在識字過程中經常性開展每天寫百字運動,使認讀和寫練結合起來,并且堅持每天登記檢查和經常性抽測制度,學過的字未鞏固教員一般不會教新字。他們創新了多種多樣的識字游戲,經過這些活動,志愿軍戰士們的識字鞏固率日漸提高。
     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志愿軍總司令部要求各單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全軍范圍內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各單位通過廣播宣傳推行漢語拼音方案的重要意義,提高戰士的思想認識。二是開展學習試點,組織文化教員集訓。三是利用業余時間,在團以上機關組織干部學習,逐步在全軍推行,從而讓每個人都學會拼音字母,達到會認、會念、會寫的效果。在志愿軍總司令部的要求下,不少部隊舉辦了漢語拼音方案訓練班,為部隊培養推廣漢語拼音方案教學的師資和骨干[3]

1.3普遍開展包教保學活動

    除了必要的課堂教學之外,志愿軍各部隊還普遍開展包教保學活動。實行先進班包后進班、先進排包后進排的形式,以無盲團、無盲師為榜樣學習文化知識。學習內容與軍事訓練、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學習方式也多種多樣,采用識字牌、識字本、識字卡片的辦法,具有一、二年級語文水平的戰士平均每人每天鞏固學習四至五個字。
     由于物資匱乏,部隊發動志愿軍戰士們算細賬、找時間、想辦法。沒有墨水,就用染料配成墨水。紙張不夠,就把本子翻過來寫。沒有時間,大家就想辦法擠。即使在訓練最緊張的時候也不放松學習文化知識,時間短就學認讀,時間長就多練習寫。戰士們回憶,盡管作戰和訓練任務十分艱巨,但學習的時間還是有的,關鍵就在于愿不愿意學,會不會學[4]

1.4努力做好掃盲工作

     連隊開展識字活動,圍繞識字課本,以班排為單位,組織包教保學、互教互學活動,并結合日常作戰和生活讀書寫稿、認寫家信等,掀起每天學習三、五字的活動,日積月累,達到認讀字數千字以上水平,從而摘掉文盲的帽子。基層部隊開展班包班、排包排、文化水平高的包教文化水平低的,每排聘請兩個文化教員,具體負責檢查、指導和修改作業。
    各部隊根據實際自由結合,組成自學小組,分隊干部以連為單位,成立自學小組,每個人都自覺制定學習計劃,安排時間定期進行學習。部隊要求,干部中的文盲至少要達到初小語文畢業水平;初小畢業水平以下的干部,至少學完初中一年級的語文或者算數。
 

2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文化學習方法及經驗

2.1把文化學習的指標細化到每位戰士

   由于是參戰期間,提高學習效率十分重要關鍵。志愿軍戰士也想方設法提高學習效率。在部隊里,戰士們開展相關討論、算細賬、定指標、定任務、找時間、想辦法、找竅門。例如:戰士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學過的知識忘記的情況,于是,他們就請同組的教員隨時教,不會的就寫在自己的小本子上,還在一些生活用品上寫上字,以便加強記憶。以達到時刻都能學習、時刻能復習鞏固的目的[5]

2.2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機開展學習

     在包教保學、自學互助、分組教學、自由學習的多元化學習方案中,戰士們為了盡快提升文化水平,常利用點滴時間學習文化。例如,有些戰士為自己定下任務,中午休息學兩個生字,課間休息學兩個生字,晚上復習學過的四個生字,再多學一個生字。這樣,會認識更多的漢字,從而達到普遍會念、會讀、會寫、會用的文化程度。戰士們的學習自覺性普遍較強,他們利用一切可以學習的機會開展學習,先學簡單的后學難度較大的,在黑板上練習寫字,用木棍在地面上練習寫字等[6]

2.3在學習內容上,以課本為中心,重視聯系實際

      志愿軍戰士在戰斗中學習,抓緊分分秒秒,將日常生活、工作和軍事訓練內容緊密結合起來,組織競賽、適時評比、總結具體經驗、交流傳播。采取了做什么學什么,先認后練、白天在野外教,晚上家中寫,身帶識字牌、隨教又隨學等方式。比如:在進行單兵戰術科目時,便學“戰術、地形、單兵、要領”等字。練習唱歌,就認寫歌詞,炊事班煮什么菜就學什么字,將耳熟能詳的快板傳唱與識字結合起來,這樣就學得快、記得牢。
    快板是志愿軍戰士們易于接受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方式。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故事,讓戰士們愛上閱讀,從而大幅度提升閱讀和書寫能力。例如:作品《阿瑪尼走親戚》說的是:今年3月21,天上下著牛毛雨,道路泥濘不好走,走一步腳下一咕唧。這時候路上斷了人,四處冷落車馬稀。哎,大路上過來人兩個,一前一后走的急,趕忙上前仔細看,原來是阿爸基和阿媽妮。阿爸基身體本來不結實,可還捐了一袋子米,阿媽妮手提竹籃子,裝的是一盤粘糕,四個蘋果、還有一只老母雞。他們是俺連的老房東,關系搞得挺親密。去年我們大調防,來到這個新陣地,阿媽妮可真舍不得,眼皮都哭得紅紅的。先是歡喜后嘆氣:“你們撤軍要回國,可要想壞了阿媽妮,愿你們平安回祖國,樣樣工作都順利。見到了父母親友多問好,可別忘了朝鮮的阿媽妮。說不定哪天俺到中國去,要看望中國兒女走親戚[7]

2.4成立教員組,定期研究教學問題

     志愿軍各連隊普遍成立文化教員組。教員由部隊文化素質較高的干部或士兵兼職擔任,戰時投入作戰,戰爭間隙深入各排各班開展教學。教員組經常一起備課,召開座談會,共同商討提高學習效率的辦法。例如:初小一、二冊的學習內容,主要是結合日常生活和工作認寫單字,高小階段就要求寫稿、造句。有的教員組就在初小教學中按照某一件事,找出一個字,要求戰士把這個字連成詞,再把詞連成句子;到高小階段有時就要求戰士寫表揚稿、信件等等。教員的教學重視聯系實際,方式方法靈活。基層部隊更注重聯系戰士們的思想、工作,為了工作需要,教員組會建立登記簿,各連隊張貼登記表,把包教保學的成績當做評比內容[8]

2.5通過讀報培養戰士們學習文化知識的習慣和興趣

     抗美援朝作戰期間,戰士們獲得文化知識的渠道匱乏,只能通過讀書看報,掌握大量的國內實時信息。從報紙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英雄事跡、勞模事跡、幫助朝鮮人民的故事、拾金不昧的事跡等,對戰士們的思想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爭優爭先的濃厚氛圍也逐步形成。高漲的士氣是抗美援朝戰爭必勝的精神基礎,因此,戰士們對于讀報越來越重視,他們提出:“哪怕時間緊,報紙一定讀。”領導帶頭讀,連長、正副指導員、排長都是讀報員,志愿軍對讀報工作抓得也很緊,一有空閑時間就讀報。有的連隊成立“五人讀報組”,負責對全連讀報,規定每周晚上讀報兩次以上,每次半小時,連隊還對各班的讀報情況進行檢查通報[9]
      這些綜合措施的實施,極大地激發了戰士們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志愿軍戰士的文化水平提升速度也大大加快。
 

3中國人民志愿軍重視文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意義

3.1文化水平的提升是志愿軍戰斗力提升的重要前提

     作為軍事軟實力以及戰斗力的能動因素的重要體現,志愿軍戰士掌握文化知識對戰斗力的影響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文化知識的大力普及,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戰斗力的發揮。志愿軍戰士學習文化知識,一方面更容易理解軍隊指令、軍事要領、武器裝備的操作技巧等,與朝鮮人民和人民軍交流也更加方便;另一方面也樹立起士兵對國家、對人民無比忠誠的價值觀和堅定的理想信念,使志愿軍部隊的戰斗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10]

3.2學習文化知識為國家和軍隊建設提供了條件

     接受文化教育是廣大志愿軍戰士從內心擺脫文盲的迫切要求,他們學習的動力充足。此外,志愿軍戰士文化水平的提升使得戰斗力不斷被激發。志愿軍戰士也深切地認識到,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懂得先進的武器裝備是取得戰斗勝利的重要因素,志愿軍之所以能夠克服一個個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就是因為戰士們掌握了先進的科技文化知識,將來戰爭結束回國參與國家建設,也需要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11]

3.3重視文化教育成為志愿軍的優良傳統

    通過學習,戰士們在異國的土地上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學習經驗,培養了讀書看報等學習文化知識的習慣和興趣,形成了爭優爭先的濃厚氛圍,也極大地鼓舞了戰士們高昂的士氣。這也是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文化,極大地提高了志愿軍戰士為祖國安全、為人民利益、為和平而戰的覺悟,形成了他們不畏困難、樂觀向上,為國家利益和民族解放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的優秀品質[12]

3.4為部隊培養了相當數量的骨干力量

     通過有效提升志愿軍部隊官兵的文化素養,部隊中高小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官兵人數大幅度提升,改變了部隊原有的大部分干部文化素質較低的現狀,他們很快成長為既有實戰經驗又有理論水平的管理型技術型軍事人才,為志愿軍各部隊培養了大量軍事骨干,為戰斗的勝利提供了重要保障[13]
 

參考文獻

[1] 耿文婷.文化通過提升軍人素質來提高戰斗力[J].解放軍生活,2009(2):5.
[2] 徐長安.軍事文化是戰斗力的能動因素[J].解放軍生活,2009(2):5.
[3] 鄒俊波,李德才.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與新軍事變革的關系[J].國防科技,2011,32(3):39-42.
[4] 方正起,張家雄,李同華.適應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需要 全面推進軍隊院校繼續教育轉型[J].繼續教育,2011,25(8):41-43.
[5] 朱興德.圍繞加快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 破解基層科學發展難題[J].政工學刊,2011(9):50-51.
[6] 張少華.圍繞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開展部隊思想政治工作[J].求是,2011(15):45-46.
[7] 鄭衛東,王成軍,王瑋.在把握特征中大力加強先進軍營文化建設[J].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11,12(3):56-57,62.
[8] 杜磊.口述史采訪在文獻紀錄片中的獨特作用——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例[J].中國報業,2021(12):12-13.
[9] 王瑜,陳亭宇.追尋先烈足跡 留存英雄記憶——遼寧省檔案館抗美援朝老戰士口述檔案采集工作紀實[J].蘭臺世界,2020(12):177.
[10] 楊富昭,楊允麗.民間語文資料:口述實錄032號 抗美援朝戰爭老兵口述(2019)[J].天涯,2020(6):178-186.
[11] 史吏.為了不能忘卻的記憶——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實錄[J].江淮文史,2020(4):4-12.
[12] 周穎穎,盧艷.濱州市檔案局出版《抗美援朝老戰士訪談錄》[J].山東檔案,2014(6):68.
[13] 張宏獻,施洋.原24軍副軍長口述親歷抗美援朝[J].社會觀察,2013(7):46-52.

基金項目:該論文為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YB119);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隴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活態傳承研究”(項目編號:19YB152)。
作者簡介:范津華(1982,12—),女,甘肅金昌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政政治教育。

往期雜志 | 收錄文章 | 文化資訊 | 期刊簡介 | 加急審核 | 投稿須知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主管單位:黑龍江省委宣傳部 主辦單位:黑龍江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標準刊號:ISSN 2096-4110 國內統一刊號:CN 23-1601/G0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雜志社版權所有@|本站僅作征稿宣傳 京ICP備2021023680號-2
久久精品这里热有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