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文章
- 新媒體時代黑龍江省傳統手工藝類2022-11-16
- 良渚器物紋飾文化符號的轉化與數2022-11-15
- 從相對性思想看莊惠思想差異2022-11-15
- 《鄭氏規范》的孝義教育思想研究2022-08-23
-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士兵文化學習考2022-08-23
- 新時代大學生對德孝文化的繼承與2022-08-22
- 大灣區多語種政府新聞標注語料庫2022-08-18
- 21世紀英美主流媒體對浙江形象報2022-08-18
2022年第26期
2022-11-15 點擊:
文學藝術
《山海經》中精怪形象對《搜神記》創作的影響之我見
賀穎;武國強;余陽;1-4+29
小說《誰主沉浮》中的林中雪形象分析
李朋;5-9+37
高職民樂團建設研究——以蘇州市職業大學民樂團為例
曾珠亞嵐;陳瀚天;10-13
反向改編:從《長津湖》到《冬與獅》
張玉潔;王希宇;吳云;14-17
古詩詞中文化意象的解讀
黃倩;18-21
粵劇進校園的時代價值與優化措施——以佛山市南海區為例
郭俊琪;22-25
貪婪與毀滅——《白鯨》生態主義解讀
卿佩瑤;26-29
時空焦慮及其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的表達
成瓅;30-37
語言文化
中韓敬語對比分析
陳韻天;金禹彤;38-41
人際功能視角下《圍城》中情態助動詞“能”的英譯研究
王亞絹;42-45
關聯理論指導下《生死疲勞》中的民族特色文化英譯研究
汪笑純;46-49
豐順留隍古街語言景觀調查研究
詹栩曼;陳瑩;邱春安;50-53+75
從《呼蘭河傳》中英譯本中的文化詞匯看中英語言的差異——以小說中的三條街為例
姚安;易連英;54-57
藏族學生二外日語學習效果的提升對策研究
王芳艷;58-61
社會符號學視角下柬埔寨華文招牌名稱的翻譯研究
羅恒;62-65
傳媒文化
科技類圖書標題專項審讀要點與方法——以醫學圖書為例
孫葵葵;66-70+104
大數據背景下廣東省紅色文化數字化建設策略研究
李麗萍;71-75
新媒體時代下的數字博物館文化傳播分析
秦新華;76-79
歷史文化
文化自信視角下敦煌舞文化傳播價值及方式探究
褚青青;80-83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現狀及對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影響初探
沐遠;呂躍軍;李曉康;馬莎;84-90+99
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傳承路徑研究
崔璨;王瑞軍;91-94
淺析唐宋時期浙東運河流域藏書發展原因
郭雪囡;95-99
從地名歷史變遷看永登縣之戰略地位
甘憲榮;100-104
歷史文化傳承融入地方文化建設策略研究
安春會;105-108
文化產業
“一帶一路”背景下潮州牌坊街語言景觀研究
蔡文珍;109-112
齊文化視闋下的齊錦開發及應用探索
李永鑫;113-116
鄉村振興背景下梅山武術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研究
鄧水堅;117-120
老年群體語言服務需求研究——以南京市為例
倪可馨;121-124
“流動”的藝術社群:以阿那亞北戴河模式為例
李依依;125-128+134
基于人本主義視角的文創產品設計策略研究
吳美欣;林浩晗;129-134
民俗文化
文化客體化:內蒙古農區蒙古族婚禮儀式“變遷”的人類學闡釋
韓艷麗;135-139
中原地區“玄玉”資源的源流與分布——文學人類學視角下的史前玄玉文化研究
韓昊彤;140-143+181
區域文化視角下濱州手扎燈籠的保護與傳承
樊學美;144-147
文化與教育
傳統文化與體育學科教學融合的教學模式研究
胡一禮;148-151
中華傳統文化融入中職思政教育的實踐探索
劉佳凝;152-155
湖南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探究
周寧;郭婷瑤;156-159
高校學生宿舍廊廳文化建設探索——以湖北工業大學芯片產業學院為例
王明亮;160-163
文化交流
芻議中外孝道文化差異及文化傳承
侯嘉依;164-167
中國歷史文化類微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研究
金艷紅;168-171
中西神話中的月亮女神形象對比分析
丁小雙;172-175
中國飲食文化國際傳播途徑探究——以武漢市18—35歲留學生為例
童子瑾;陳寶琳;176-181
文化論苑
論奮斗精神的文化價值
劉萍;汪淑娟;182-185
試論海洋強國戰略背景下青年海洋文化意識的培育
王美琪;186-189
儒家禮治模式對網絡文化治理的啟示
吳尚;190-194
漢語言文學研究在文化傳承中的價值研究
趙殿煜;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