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投稿網站
當前位置: 主頁 > 收錄文章 >

良渚器物紋飾文化符號的轉化與數字化傳播研究

2022-11-15 點擊:
金 晶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 動漫游戲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該文通過分析良渚器物紋飾數字化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理論研究—解構簡化—數字活化—活化運用”4個環節構建良渚器物紋飾文化符號的轉化與數字化傳播方法。首先,對良渚文化遺址出土器物的紋飾進行搜集和整理,提煉和總結紋飾的藝術表現形式并運用軟件進行數字還原。在此研究基礎上,建立文化符號轉化架構進行解構簡化,并運用格式塔原理重組設計,融入多樣化的設計風格進行圖案延伸。最后,利用動態圖形和新媒體平臺進行數字化傳播,將良渚器物紋飾數字活化并運用于動畫短片《良遇良渚》和良遇APP設計中,創新傳播方式。
    關鍵詞:良渚器物紋飾;文化符號;數字化傳播;符號轉化
    中圖分類號:J954;K8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1)03(c)0095-04
 

Research on Transformation and Digital Communication of Cultural Symbols of the Emblazonry on Liangzhu Artifacts

JIN Jing
(College of Animation and Game, Ha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of the emblazonry on Liangzhu artifact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igital dissemination methods of the cultural symbols of the emblazonry on Liangzhu artifacts are constructed with four link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 deconstruction and simplification -- digital activation -- activated application". Firstly, collect and sort out the emblazonry on the unearthed artifacts of Liangzhu Cultural site, extract and summarize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ornamentation, and use software to carry out digital restorat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research, the transformation framework of cultural symbols is established for deconstruction and simplification, and the Gestalt principle is used to reorganize the design to deconstruct and recombine the cultural symbols of the emblazonry on Liangzhu artifacts. Finally, dynamic graphics and new media platforms were used for digit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digital activated design matching resource database of the emblazonry on Liangzhu artifacts was used in the animated short film "Liangyu Liangzhu" and liangyu APP to innovate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The emblazonry on Liangzhu artifacts; Cultural symbol; Digital communication; Transformation of symbols
 
     良渚文化是中國古文明文化中的一塊瑰寶,也是中國文明最重要的起源之一。良渚器物因為它精美絕倫的外形,數量巨大的規模,以及神秘莫測的文化內涵,成為了良渚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載體。特別是琢刻在器物上的精美紋飾,是中國原始社會宗教觀念的最直觀的體現,也是原始藝術的最直接的表現[1]。良渚紋飾的完整性、整體性以及復雜程度導致其在形式上鮮少有現代性的突破,在新的載體中很難有創新。將良渚文化器物紋飾進行數字活化設計,與當代的審美語境結合形成轉換范式,不僅有助于為良渚文化數字化運用開辟新的道路,更有助于形成良渚文化特有的理論價值。
 

1 良渚器物紋飾數字化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數字媒體的發展為歷史文化的活化和傳承帶來了機遇和挑戰。良渚文化的數字化傳播與發展的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兩點:(1)良渚文化數字化傳播途徑單一,受眾人群范圍小。目前良渚博物院作為重要的傳播窗口,已形成基礎的文物數字資源,但是這些數字資源多為實物或實景拍攝展示,無法將其提煉為文化元素,更無法運用在數字化傳播中,導致良渚文化傳播發展空間受限,且數字資源僅針對游客展示,宣傳力度不夠[2]。(2)良渚文化符號在數字化傳播中不夠鮮明。在良渚博物院官網、良渚文創電商銷售網站等數字化傳播平臺的界面設計中,只是淺層地直接將“神人獸面紋”“玉琮”等良渚文化元素生硬套用在界面設計上,導致表達牽強混亂,無法打動受眾。
 

2 良渚器物紋飾文化符號的提取與數字還原

2.1 良渚器物紋飾的表現形式

      良渚文化的器物紋飾題材豐富、數量眾多,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情感和獨特的創新精神。現有出土文物顯示,良渚文化器物的主要紋飾集中在玉器和陶器上,分為動物和抽象兩種紋飾,由鳥紋、龍首紋、獸面紋、神人獸面紋、人面紋等組成[3]。筆者通過對良渚文化器物紋飾進行搜集整理,從紋飾類別、器物和紋飾分析3個方面提煉和總結了紋飾的藝術表現形式,如表1。
表1 良渚器物紋飾分析
類別 器物 紋飾分析
鳥紋 玉琮、玉璧、細刻黑皮陶 1.單獨成件的玉雕
2.分為俯視、側面、白描3種不同的表現方式
3.陰刻類型鳥紋內部采用填刻圓形卷云紋
4.與神人獸面紋共同組合成一個整體
龍首紋 玉環、玉鐲、玉璜、玉管、柱形器、錐形器 1.眼睛都為雙重圓圈
2.兩眼之間都以三條相連的橫線表示鼻梁或前額
3.立體制形,采用對稱表現手法
獸面紋 最多的是玉琮,遍及除玉璧外的所有玉器 1.多圈圓眼,眼睛多為重圈,內圈呈圓形,外圈為橢圓形
2.闊口獠牙,兩眼之間有一隆起的方塊為鼻梁
神人獸面紋 玉琮、玉鉞、玉錐、三叉形飾、玉冠飾、玉半圓飾、玉璜、玉管、玉牌飾、陶琮 1.由神人和獸面組成
2.由若干有層次區分的結構組成
3.神人獸面像主題為表征的觀念意識主宰了玉器
人面紋 玉琮、玉鉞、玉錐、三叉形飾、玉冠飾、玉半圓飾、玉璜、玉管、玉牌飾、陶琮 1.由神人獸面紋簡化和抽象而來
2.人面必保留兩組凸起弦紋,中間或為空白,或為水波紋、卷云紋,眼角或為尖角或為短線
3.后期人面紋簡化,上部兩凸起橫棱,陰刻圓眼,部分無眼角,以一短凸橫棱或倭角橫棱為鼻,圖案化傾向明顯

2.2 良渚器物紋飾的數字還原

     借助計算機設計軟件對良渚文化器物紋飾進行數字還原,可以保存紋飾的精度,亦可隨著使用范圍隨意放大縮小紋飾,做到不失真,既有利于對良渚器物紋飾進行有效梳理與整理,也利于良渚文化的創新應用和傳播推廣。首先,對紋飾線條、元素、色彩等進行整理歸納,保留基本的造型形態,使其具有現代視覺藝術美感。進而,通過運用矢量軟件Adobe Illustrator對良渚器物紋飾進行提取和數字還原,建立良渚器物紋飾數字資源庫,為良渚器物紋飾的數字化傳播提供基礎,如圖1。
 
 
圖1 鳥紋、人面紋數字還原圖
 

3 良渚器物紋飾文化符號解構重組

3.1 良渚器物紋飾解構簡化

     器物紋飾是負載和傳遞良渚文化的中介,因此需要在保留良渚紋飾文化特征的基礎上解構簡化器物紋飾。良渚文化器物紋飾解構簡化設計因子可分為三個不同的層級空間:(1)外形層次,關于紋飾的表現形式;(2)行為層次,關于紋飾承載的社會習俗;(3)心理層次,關于紋飾體現的文化內涵。在此研究基礎上,根據簡化法設計原則對良渚文化器物紋飾進行解構提取,刪繁就簡,凈化提純,力求達到圖案造型上的簡潔單純[4]。其提取的基本過程為:首先,在原有紋飾基礎上簡化圖案結構。其次,提取簡化的圖案骨架。再者,對單個元素進行單位剖離。最后,替換轉化,凈化提純,生成單個圖形。對良渚文化器物紋飾結構簡化設計的整個過程,旨在保留紋飾的文化內涵,使提取的圖形能夠應用在后續的數字活化設計中,且具有較高的識別度和審美感[5]

3.2 良渚器物紋飾重組設計

    在數字活化設計過程中對良渚器物紋飾進行適配轉化,需要進行符合數字化應用的再設計。在設計方法中,運用視覺心理學將解構簡化后的紋飾圖形進行重組設計,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研究:(1)運用格式塔原理的基本概念,以點、線、面、色彩、構圖等方面切入實施良渚器物紋飾圖形的重組設計,在保留良渚文化器物紋樣特色的前提下,形成設計轉換范式。(2)融入多樣化的設計風格進行圖案延伸,取其良渚文化器物紋飾原色為基本色相,加入現代色彩,讓整個組合圖案色彩明亮活潑。同時,融入波普主義風格、巴洛克風格、超現實主義風格等多樣化的設計風格進行呈現。
 

4 良渚器物紋飾文化符號的數字化傳播

    通過建立數字媒體共性元素應用框架,形成良渚器物紋飾數字活化設計匹配資源庫,滿足數字媒體作品的功能和商業需求,從而構建起一套數字活化設計的系統方法,為良渚器物紋飾文化符號提供數字化傳播的有效機制。

4.1 利用動態圖形進行數字活化運用

   “動態圖形”即Motion Graphics,是當今新媒體平臺最富藝術感染力和較強傳播能力的信息可視化動畫種類。在數字活化運用上,首先創作一部以“動態圖形”為藝術表達手段的動畫短片——《良遇良渚》,如圖2。將良渚器物紋飾數字活化設計匹配資源庫運用于動態圖形設計中,通過有限動態的文字、圖形、音效解說就可以直觀和準確地反映良渚文化的敘事內容,并傳播良渚文化,拋棄繁冗的教條式展示和認知。在動畫短片中所出現的蘊含良渚器物紋飾的圖形語義和寓意,其重要性顯然要高于連篇累牘的文字解說,用戶的注意力也會集中于這些圖形的表達上。
4.1.1 扁平化圖形的構建
   《良遇良渚》全片以扁平化圖形風格進行設計,將良渚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筑風貌、文化特征和出土文物等特點展現在了動畫短片里。如開篇的介紹中,以良渚文化時期的建筑為背景,結合當時的人物特征和風俗習慣,將良渚文化時期的歷史特點靈動地表現了出來。同時,將良渚器物紋飾通過解構重組融入短片標題文字、背景元素、裝飾圖形中。如器物介紹中,通過水滴的運鏡表現泥土的層級并逐級展示文物及其介紹,在泥土層級背景中將紋飾解構重組為裝飾圖形豐富畫面,烘托文物的歷史文化氛圍。
4.1.2 色彩情感的運用
    色彩對于注意力的引導作用是首位的,視覺記憶可以通過色彩氣氛的營造來達到目的,引起用戶持續的關注,并構建用戶對作品認知的記憶。《良遇良渚》作品在色調上主要以暖色系為主調,提取良渚器物紋飾中的顏色運用于裝飾圖形上,使動畫短片具有良渚色彩元素的典型特征,為作品提供了豐富的視覺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