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投稿網站
當前位置: 主頁 > 收錄文章 >

新媒體時代黑龍江省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策略研究

2022-11-16 點擊:
陳浩男,劉紅萍
(東北石油大學,河北秦皇島 066004)
 
摘要: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新媒體傳播的巨大作用。該文梳理了黑龍江省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傳播現狀,分析其在新媒體時代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而提出了加強黑龍江省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傳播的對策。
關鍵詞: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新媒體傳播  
中圖分類號: J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2)03(c)-0099-04  
 

Research on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New Media Era

CHEN Haonan, LIU Hongping
(Qinhuangdao Branch,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China)

Abstract: The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communication status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t faces in the new media era, and then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Key words: Heilongji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1問題的提出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活態遺存。傳統手工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手工藝類非遺最本真地體現了不同地域、不同時期所特有的生活環境、文化特點甚至經濟發展情況,是歷史長期沉淀下來的文化基因的體現。在工匠精神回歸的時代,手工藝類非遺中蘊含的造物理念和人文精神,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1]
   眾多學者指出,傳播是實現創新性傳承的重要途徑。通過手工藝文化的大眾傳播,讓人們在實際的生活中體驗、感知、參與并應用非遺,這其實就是最好的生活化傳承。在新媒體時代浪潮下,探索非遺在新常態下的新傳播模式已成為當今的重要課題。
 

2 黑龍江省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傳播現狀

    黑龍江流域文明是中國三大文化文明發源地之一。黑龍江省各民族在遷徙和演進中創造了生態多樣、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全省現有國家級名錄42項,省級名錄429項。這其中,省級以上手工技藝類非遺有110多項。比較有名氣的包括樺樹皮制作、赫哲族魚皮制作、鄂倫春族獸皮制作、綏棱黑陶、哈爾濱冰燈冰雕制作、哈爾濱紅腸以及各色龍江傳統飲食制作等技藝。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方式主要有傳承人的口傳心授、展覽展示傳播、節事活動傳播、生產性傳播、校園傳播、學術傳播等。例如,2021年正式開放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2][3];2020和2022年成功舉辦黑龍江冰雪非遺節;2018年、2021年分別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大賽、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設計創作大賽;建設25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各地市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等。此外,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積極探索新媒體非遺傳播,2021年下半年在公眾號中開辟非遺專欄,宣傳知名度較高的、代表性強的非遺項目和傳承人。但總體來說,黑龍江省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傳播仍然是以傳統傳播方式為主,新媒體媒介運用不足,傳播力度相對較弱,傳播受眾有限。
 

3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傳承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3.1機遇

3.1.1政府扶助文化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政府主持、多方參與的一項工作。為深入貫徹《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精神,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多措并舉,例如建設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舉辦冰雪非遺節、扶持非遺傳承人、推動非遺進校園等等,在電視、廣播、報紙、官網、微信、微博等媒體上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普及力度。為適應媒體深度融合趨勢,拓展傳播渠道,與黑龍江廣播電視臺新聞資訊發布平臺《極光新聞》合作,共同打造《龍江非遺故事》系列融媒體直播活動,傳遞龍江聲音,弘 揚龍江非遺。
3.1.2新媒體技術的發展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的一個概念,是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發展和網絡普及而衍生出的一種傳播形式。新媒體主要以微信、微博、短視頻APP、直播、綜合信息服務應用程序、網站和虛擬現實技術等媒介進行傳播。新媒體傳播以其高效便捷、互動性強、易普及、個性化等優勢備受現代人青睞。在非遺傳播實踐進程中,新媒體傳播非遺的優勢日漸凸顯。黑龍江廣播電視臺依托極光新聞APP,整合全省縣市融媒體中心力量,構筑了“新聞+政務+服務+特色產業”模式[4]
3.1.3傳播受眾偏好變化
     隨著數字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的普及,公眾獲取信息的方式愈發智能化、閱讀信息的習慣更加碎片化和快節奏。新媒體傳播方式十分符合公眾獲取和閱讀信息的習慣。隨著手機移動端成為獲取信息的第一終端,微信、微博、媒體APP等社交媒體平臺的使用率快速上升,新媒體的影響力日趨深化。調查數據顯示,有近70%的公眾表現出對新媒體技術的興趣,近63%的公眾希望非遺傳播能跟隨新媒體平臺發展的步伐,開拓抖音、頭條號、微博等。60%以上的公眾希望非遺產品能夠實現線上銷售、直播帶貨[5-7]
3.1.4社會多元參與傳播
     在傳播主體擴大,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政府、媒體、高校、有關企業、社會機構、非遺傳承人、非遺文化熱愛團隊及個人等組成了一支社會多元參與的傳播隊伍,全社會廣泛參與非遺傳播的局面已經形成。一些傳統手工藝類非遺更是實現了市場化、品牌化傳播,例如以哈爾濱紅腸制作技藝為代表的企業秋林里道斯,在市場經濟和地方性文化生態中發展壯大。通過生產使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進入到尋常百姓家,在受到廣大群眾喜歡的同時,也進一步使其擁有深厚的民間傳播基礎。

3.2挑戰

3.2.1傳統手工藝生產方式的衰落
    傳統手工藝的衰落是現代社會轉型的必然產物。隨著工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傳統手工藝生產關系被現代工業的大規模批量化的生產威脅而顯得岌岌可危,商品經濟正在以肉眼可見并且不可逆轉的速度代替自然經濟。根植于農耕社會的傳統手工藝正遭到不同程度的沖擊與破壞,有些甚至瀕臨失傳。例如,鄂倫春族的獸皮制作技藝,隨著農牧文明的式微,制作工藝堅持者寥寥無幾。
3.2.2傳統傳播方式的局限性
    傳統手工藝類非遺是純之又純的本土文化,具有強烈的地域色彩。長久以來,傳承人的學習方式主要以師徒間口傳心授、家族傳承、作坊學徒制等為主。近年來,眾多傳承人已清晰地認識到環境的改變對技藝生存的威脅,迫切需要外界專業人士的支持。非遺開始走進校園、社區、村寨、景區、展館、劇場等,并主要通過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紙、廣播等進行宣傳報道。傳統媒體通過其強大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實現了非遺保護的現代化之路。這些舉措雖然擴大了非遺的傳播范圍、增強了文化的生命力,但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傳播方式存在傳播時間空間受限、信息單向傳遞、表現形式不夠豐富、交互性較差等諸多局限。
3.2.3新媒體傳播運用的不足
     黑龍江省的非遺新媒體傳播主要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進行。
     以“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相關詞作為關鍵詞,搜索黑龍江省非遺微信公眾號和微信推文。搜索結果顯示:截止目前,傳播黑龍江非遺的微信公眾號有“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文旅龍江”“龍旅非遺”等,其中“龍旅非遺”是唯一一個比較集中傳播黑龍江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公眾號。從發布的作品數量和更新頻率來看,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微信公眾號是最主要的黑龍江非遺的傳播渠道。然而,作為傳播非遺的重要渠道,此公眾號的非遺傳播受眾仍然有限。以2021年以來的推文來計算,平均閱讀量不到1000人次。
      通過微博搜索黑龍江省非遺的相關用戶,發現傳承人或傳承機構開通的微博賬號非常少,即便是開通的賬號大都也沒有實質作品或動態更新。可見,傳承人或傳承機構并沒有充分利用這一新媒體平臺。通過搜索“實時微博”,檢索到黑龍江省非遺近期傳播情況,轉發量、評論次數以及點贊量并不樂觀。即使是擁有兩百多萬粉絲的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官方微博,閱讀量大多在1萬至2萬之間,其轉發量、評論數與點贊量大多都是個位數。
     通過抖音搜索,發現黑龍江非遺的傳播用戶主要有文旅龍江和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約發布非遺相關作品各100個,大多數作品的點贊人數在100以內。傳播效果亟待加強。但值得一提的是,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涌現了一大批有溫度的自媒體非遺傳播者。通過搜索某類黑龍江省非遺制作技藝,例如樺樹皮制作技藝、魚皮制作技藝等,總會發現眾多的個人或機構在進行非遺制作技藝的傳播。
3.2.4市場化傳播亟需創新
      目前,黑龍江省的部分非遺制作技藝已經實現了市場化開發。例如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為全省非遺項目打造一個集中統一的展示和營銷平臺,設有“魚皮、狍皮、樺樹皮三皮技藝”“釀酒技藝”“刺繡技藝”等八大展示區[8-10]。一些非遺產品特別受歡迎,比如一些繡品、掛件等非遺產品銷售火爆;而有些產品,雖然很有特色,卻銷量不佳,有些項目根本就收不到訂單。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傳統手工藝傳承人還比較“原生態”,囿于傳統營銷模式,沒有適應當代大眾需求進行設計和傳播。因此積極運用新媒體,探索非遺制作技藝市場化傳播的創新途徑,還有很大的空間。
 

4 新媒體時代黑龍江省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傳播對策

4.1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的優化設計

     黑龍江省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的設計,應在保持非遺內涵不被改變的基礎上,與現代文化相融合,用現代設計思路,從圖案、造型、功能、品牌、包裝和傳播推廣等方面對非遺進行多元重構,實現與現代化商業社會“活態交互”。例如,有學者提議,可將樺樹皮制作成包裝盒應用于哈爾濱紅腸包裝中,不僅起到傳承樺樹皮文化、體現濃郁的哈爾濱地方特色和民族情懷的作用,還符合了現今所提倡的綠色環保設計理念。非遺技藝的融合發展、跨界結合,愈發受到大眾的青睞。黑龍江省眾多的手工藝類非遺是少數民族非遺項目,創新設計還可以考慮結合少數民族自身民族特色,推出“非遺+”的產品形式,豐富非遺產品,增強當地非遺文化影響力[11]

4.2政府助推構建專業化傳播體系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讓新媒體助力非遺傳播,構建專業化的非遺傳播體系,培養專業的非遺傳播隊伍尤為重要。政府需要繼續發揮主導作用,整合黑龍江省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在傳授、展示、銷售等方面的傳播資源,開通專門的新媒體傳播帳號,開展線上公益教學和講座、線上交互展示、線上直播帶貨銷售等,推動傳統傳播和新興媒體傳播融合發展。同時,注重培養專業的非遺新媒體傳播人才,掌握新媒體傳播技術,并在大數據的引導下開展非遺的有效、精準傳播。

4.3激發傳承人運用新媒體的熱情

     傳統手工藝要想更好的傳承下去,傳承人應做有創新意識、與時俱進的“現代”傳承人。例如,寧古塔彩燈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馬積瑞老先生,將失傳多年的“無骨彩燈”技藝重新研發出來并在家人的幫助下,用手機把“無骨彩燈”制作視頻推上了某視頻平臺,結果受到了廣泛關注。驚嘆之余,許多年輕的網友表達了學習彩燈制作工藝的愿望。相關部門要加強對非遺傳承人等傳播主體的新媒體知識培訓,邀請專業人士對他們進行新媒體運用方面的指導,從而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運用新媒體的熱情。

4.4拓展多樣化新媒體傳播渠道

     傳統手工藝類非遺應利用互聯網、影視、活動、教學等多元傳播途徑,促進其廣泛傳播。例如,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可以為展出的手工藝品制作二維碼,參觀者通過掃碼即可瀏覽展品介紹、觀賞細節、進行購買等。也可考慮設置線上展廳,即使用戶不在現場,也能對傳統手工藝進行傳播推廣。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校園傳播也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應支持各類媒體利用微博、微信、短視頻、直播等全面深入參與非遺傳播,使非遺以新的生機活在當代、活在民間。

4.5創新新媒體傳播的內容與形式

     選取適合交互和傳播的內容,將傳統手工藝類非遺以互動游戲、交互動畫等形式進行傳播是非遺保護傳承的未來趨勢。例如基于AR技術的傳統手工藝類非遺互動程序,通過圖像、視頻、動畫、3D、音頻等組合方式,動態展示手工技藝的相關內容,通過簡單富有趣味性的互動體驗激發用戶探尋手工技藝的奧秘。
     創新新媒體傳播的形式與內容,還要適時融入熱點、制造爆點。通過微博、抖音等媒介的熱搜工具尋找熱點話題,從不同的角度去進行融合。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音頻客戶端云聽獨家自制的IP節目《非遺第N年》,邀請各地代表性藝人作為“家鄉非遺講述者”。韓東君作為黑龍江省的代表性藝人,講述了赫哲族魚皮制作工藝、哈爾濱冰燈冰雕制作技藝、綏棱黑陶制作技藝、寧古塔彩燈制作技藝等。可以借助這一微博熱點創作相關內容,例如“感受明星講述的非遺”等。還要適當適時地制造內容上的爆點。例如將融媒直播節目《龍江非遺故事》形成分類目的特定系列,注重創作的故事性、話題性、參與性等,打造直播精品,與受眾產生共情,增強黑龍江省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傳播效應。
 

5 結語

     黑龍江省眾多的傳統手工藝類非遺彰顯了龍江的地域文化和精神內涵,魅力無限、彌足珍貴。新媒體時代,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傳播既迎來機遇,又面臨挑戰。應從優化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的設計、拓展多樣化新媒體傳播渠道、創新新媒體傳播的內容與形式、構建專業化傳播體系、激發傳承人運用新媒體的熱情等多方面促進黑龍江傳統手工藝類非遺新媒體傳播的發展,從而實現以傳播促傳承與保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周計武,吳維憶.從“造物”到“造境”:手工藝非遺保護的范式轉換[J].文化藝術研究,2021,14(5):32-41,112.
[2] 呂波芳.模因視角下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研究與設計實踐[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19.
[3] 董云平.非遺:競爭市場“新寵”,要過幾道坎?[N].黑龍江日報,2021-5-13.
[4] 王宇思.“哈肉聯”紅腸包裝設計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5] 王萌.解鎖“無骨彩燈”讓年味更濃[N].生活報,2021-1-31.
[6] 唐婕.非遺手工藝傳播方式創新研究——以新會葵藝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0(18):25-27.
[7] 姜松榮,徐韻.融媒體時代傳統手工藝的傳播與傳承[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50(05):134-140.
[8] 杜曉晶,徐佶.媒體融合背景下的非遺傳播演變和挑戰[J].當代電視,2021(06):90-93.
[9] 劉歆,梁靜思.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的影視傳播研究[J].新聞世界,2021(01):84-88.
[10] 孫永琪.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現狀[J].電視指南,2018(08):207.
[11] 宋明華.新媒體時代黑龍江流域少數民族手工藝傳播策略研究[J].新聞知識,2017(11):13-16.
 

基金項目:東北石油大學2020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黑龍江省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創新”(項目編號:202010220265)。
作者簡介:陳浩男(2000,02—),男,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專科,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 

往期雜志 | 收錄文章 | 文化資訊 | 期刊簡介 | 加急審核 | 投稿須知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主管單位:黑龍江省委宣傳部 主辦單位:黑龍江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標準刊號:ISSN 2096-4110 國內統一刊號:CN 23-1601/G0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雜志社版權所有@|本站僅作征稿宣傳 京ICP備2021023680號-2
久久精品这里热有精品